(作者系新华日报社副总编、交汇点大平台执行负责人杭春燕)
从主办方送票到一票难求,从一场业余足球联赛到全网刷屏讨论。谁能想到,一个“小透明”能火成顶流?
自5月10日“苏超”开赛以来,全国有近百家媒体对“苏超”进行了追踪报道。
作为在地省级第一客户端,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已持续报道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发布各类产品近千篇次,创下近十亿人次的全网传播量,其中单场赛事直播观看量达700万次。
一场“草根”赛事与“主流”传播的碰撞,藏着现象级爆火的密码:一场业余足球赛何以突破圈层、掀起全民热潮、引发现象级传播?
传媒茶话会特邀新华日报社副总编、交汇点大平台执行负责人杭春燕,为大家揭秘“苏超”爆火的秘诀。
“苏超”的爆火,既是江苏深厚的足球土壤和地域文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主流媒体创新传播的经典案例。
它的成功绝非偶然——“脚下沾有多少泥土,传播就有多少回响”。从“苏超”刚刚萌芽,我们便敏锐捕捉到这一赛事的潜力,投入专业团队和创新机制,与万千网民、地方政府形成合力,共同“添柴加薪”,最终点燃了这场全民盛宴。
“苏超”的破圈,是交汇点新闻在传播力建设上一次系统性的创新尝试,我想将其总结为三个维度的突破:
5 月10日,江苏城市足球联赛开幕,交汇点客户端发布了一条规定动作《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开幕 许昆林出席》;14日,交汇点客户端在全网首推“苏超”专题。但那时的“苏超”还是“小透明”,主流媒体赛事报道仍停留在传统层面。此后两轮比赛过去,也没太热起来,现场观赛主办方还要送票。网络上开始出现网民玩梗,主流媒体尚未有主动策应。
5月25日深夜,觉察到自媒体上越来越热的话题热度,我主动向领导请缨,由交汇点牵头联动新华日报各地分社、全媒体采访部门,建立快速反应、统筹协调的作战机制,合力做好“苏超”宣传。第二天一早,“苏超联赛”群正式成立。
5月26日午休时,我无意中刷到自媒体发布的“苏超联赛五大恩怨之争”,这又引发了我的思考:城市联赛,论足球水平并不高,热度渐涨离不开自媒体造梗带来的娱乐性。作为主流媒体,在这方面能不能有所借鉴?想到就干,我立刻在全员工作群里转发这则视频,同时发布一则英雄招募帖。
当天下午我们的“木更工作室”就组建完成。“木更”二字,便是“梗”的拆字。当晚,我们即推出视频脱口秀《“苏超”整活,江苏13市battle嗨全网》;第二天推出的《凭什么,“苏超”这次火爆全国?》,更是主流媒体第一次引用“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
5月28日,新华日报十三个分社依循“一市一爆点”策略深挖本地议题,推出“城市Battle海报”,话题累计阅读量突破 8000万。
至端午大赛前,交汇点密集推出数以百计的预热产品。此后,各地“发布”纷纷登场,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彻底形成合奏,“苏超”也在端午第三轮比赛时一举火爆出圈。
二是“接梗玩梗引导梗”,创新表达激活传播势能
“木更的话语实践,接地气也聚人气,映射着主流媒体拥抱青年文化的姿态。”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昶看来,“木更”的起始姿态便是以轻盈的身影与青年人的唱和。
比如,人们津津乐道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原本是网友跟帖的神来之笔,交汇点新闻是全国首个对此进行公开引用的官方媒体,随后再被政务新媒体“南京发布”作为篇名“引爆”网络世界。
5月27日,新华日报官微首次在留言互动区引用“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
这种放下权威包袱的做法没有消解公信力,反而让严肃内容以更柔软的方式触达了大众,让严肃议题在轻松互动中“飞入寻常百姓家”。
网友纷纷留言:“第一次见官媒把家乡特色玩成热梗!”“就喜欢《新华日报》这种不端着的官媒!”“新华日报都这么调皮了吗?爱了爱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对网络热梗的“背书”,给这些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热梗标注了“安全天花板”:大家默认,党媒敢于使用的“梗”,意味着政府可以接受的尺度。正是在交汇点下场“接梗玩梗引导梗”之后,各地政府发布以及全国各地的媒体才纷纷跟进,就是最好的注脚。
此后,交汇点又接连发起“苏超有梗”“大屏花式应援”“苏超斗图”“苏超表情包”“苏超拉歌”“苏超十三宝”“水韵江苏 风雅德比”等一轮接一轮的热点设置,持续以最in的年轻化语言拆解赛事看点。
线下大屏花式应援图片
同时,我们的宣传并没有满足于“图个乐子”,而是持续构建分层递进的议题矩阵,打出了图文、短视频、系列海报、深度报道、评论言论组合拳。如今“苏超联赛”群里活跃着176名前后方人员,从社长总编、一线记者到幕后小编,扁平化的策划、采编一条龙,迸发出超凡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内容是灵魂,技术是翅膀。交汇点新闻成功争取到赛事拉流直播信号,不仅实现赛事信息实时传递,更借助弹幕互动、实时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强化用户临场感与参与度,使“云观赛”升级为新型社交场景,让内容插上技术的翅膀,“看苏超就到新华日报交汇点”成为不少网友的共识。
我们还在全网率先喊出“人民的足球纯粹的快乐”口号,以亲民化传播打破体育赛事精英化壁垒,有效激发用户创作活力。在交汇点客户端,“苏超”相关UGC内容占比突破60%,素人创作的短视频、图文获转载超5000条,“内容共创”机制推动“苏超”话题热度持续攀升。
三是主动设置议题,凸显传播价值
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交汇点新闻主动设置议题,通过及时报道引导舆论走向,将赛场竞争升华为情感连接,有力强化了江苏的集体认同。
比如,聚焦报道常州推出的“景区免费游”,《街边烧烤店成为“苏超”常州赛区合作伙伴,来自东北的店主说:“在这座城市,‘草根’永远有机会”》等,阐述“输球不输格局”的城市智慧,通过竞技精神融合人文关怀的叙事,重塑城市形象认知。
欢乐苏超的背后,是“苏大强”的硬核实力。
2024年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市,全省GDP突破12万亿元。我们策应各地作为,顺势引领,把“散装江苏”“相爱相杀”的调侃演绎成经济、文化、旅游、消费等全方位的追更连续剧。
6月28日至29日,“苏超”第五轮比赛在连云港、盐城、苏州、南通、泰州5个城市上演。我们的记者观察到,以江苏商圈团购订单消费为例,包括客场在内的10个比赛城市,周六周日订单量环比6月26日至27日(周四周五)增长103%,销售额环比增长114%。据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预测,“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
地域文化是传播的富矿,关键要懂得用时代语言重新编码。
我们巧妙融入江苏特色文化符号,如将徐州VS宿迁对决包装为“楚汉之争”。这种“传统IP+现代表达”的传播方式,让地域文化以年轻化语态焕发新活力,让沉睡的地域文化IP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有效增强了文化认同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由于宣传出彩,交汇点新闻得到省领导充分肯定,也成为“苏超”官方文创特许授权的唯一媒体。我们联动江苏本土文创企业、非遗传承机构,对接苏陕协作框架下的安康毛绒玩具产业带,打造了涵盖“十三太保”“新江南四大才子”“叫南哥”等衍生IP体系。同时,通过赛事直播授权、门票互动抽奖、统一购票入口等创新方式,成功打入体育赛事、文化旅游、消费促进的“传媒+”链路。
“苏超”的出圈实践为我们揭示了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的关键路径——必须实现四大核心能力的转型升级:
一是角色定位升级:从单一“记录者”到复合型“传播操盘手”。积极主导议程设置、高效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从被动记录到主动策划、从内容生产到生态构建的能力跨越。记者不仅要做时代的记录者,更要做热点的创造者、传播的操盘手、价值的连接器。
二是表达方式升级:构建“有网感的主流表达”新范式。以“不端着的官媒”新形象,通过Battle海报、魔性标题、花式玩梗等年轻化表达,在保持主流价值内核的同时,实现严肃性与贴近性的有机统一,探索走出一条主流价值内核与网络化表达完美兼容的创新路径。
三是技术应用升级,打造智能化传播新引擎。充分运用直播技术、AIGC视频剪辑生产、数据可视化等创新手段,不仅大幅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更通过技术赋能创造了沉浸式传播体验,为内容传播注入科技动能。
四是评价体系升级,构建多维传播力评估模型。从“苏超”传播实践可见,评估传播效果不仅要关注触达、声量等表层指标,更需关注互动深度、价值转化与社会认同,这应当成为衡量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的核心标准。
“人间烟火是最大的流量,真善美永远是最有力的表达”。“苏超”出圈实践让我们更加坚信: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主流媒体的传播力不仅在声量更在共鸣、生命力不仅在破圈更在扎根、引领力不仅在流量更在价值。传播力建设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一场喧嚣的声量竞赛,而是一场关于“意义共建”与“价值共生”的持久耕耘。真正的胜利,在于人心深处的回响,在于社会价值的凝聚。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