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近20个人IP、粉丝量7000万!这家省台批量做号秘诀是啥?

导语: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是如何从战略布局、内容生产和生态运营三个维度批量孵化个人IP的?

  (本文作者:陈莹)

  一个电台早新闻的读报编辑,每天从早6点到晚10点研究短视频,经过半年摸索,才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这就是浙江广电记者邹雯个人IP“新闻姐”的开端。在“中国蓝名嘴”项目的孵化下,如今“新闻姐”已组成7人工作室,全网粉丝量超4100万,位列全国媒体个人IP总粉丝量第一。

  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新闻姐”是“中国蓝名嘴”项目中脱颖而出的“领头羊”,还有近20个记者、主持人账号也从项目中孵化成长,组成了一支全网总粉丝量达7000万的互联网“轻骑兵”,创造出主流媒体转型的“浙江现象”。

  成绩背后是系统性的机制创新与内容生产范式的重构。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是如何从战略布局、内容生产和生态运营三个维度批量孵化个人IP的?

战略重构:三级架构破解体制瓶颈,建立内生动力系统

  今年以来,各级主流媒体加快推进系统性变革,打造IP矩阵、推出名嘴名记扶持政策成为标配。但想把“个人IP”做成气候、做出规模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浙江广电怎样实现个人IP账号的批量孵化?“集团、频道、团队”三级架构破解体制瓶颈,让个人才华变成可控产能。

  1.高位推动定机制,给IP生长“造温室”

  2021年6月,浙江广电启动“中国蓝名嘴”项目,创新性建立“集团主导培育、频道主体管理、团队主战运营”的三级培育架构,开展专项扶持、专班运营,从内容导向、视频质量、数据增长、团队管理等多维度对各培育账号进行动态管理。集团明确名嘴账号均作为工作账号纳入集团宣传管理范畴,签订导向管理责任书,并通过法律文本等形式,明确账号归属、作品版权、经费管理、违约事项等。

  浙江广电相关负责人分享说,集团每年投入专项扶持经费、频道配套经费,还给优秀“名嘴”开辟通道,在作品评优、荣誉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以“一号一策”的激励机制为例,“新闻姐”账号实行重点选题应急机制和“爆款”奖励机制;“小强说”实行年度激励机制,考核与传播力、影响力、涨粉、创优等紧密挂钩。

  浙江广电通过顶层设计,让“中国蓝名嘴”项目形成个人IP、账号团队与频道、集团紧密捆绑、联动发展的内生机制,调动起各层级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培育账号快速成长和发展。

  2.频道充当“孵化器”,激活主体、明晰责权

  浙江广电明确各频道是账号的生产运营主体,频道内部打破部门壁垒、实施“一账号一工作室”机制,可视账号情况配置团队。同时,频道赋予工作室充分自主权,各工作室可以自主决定内容方向、生产节奏和运营策略。

  邹雯所在的浙江城市之声是最早吃螃蟹的,“新闻姐”是新媒体土壤生长出的新品牌,账号从初创期独立运营、成长期团队赋能到壮大期全台打造,7人“顶配”工作室成为“中国蓝名嘴”流水线上长出的旗舰。

  “小强说”是大屏转战小屏的样板,团队通过公开竞聘上岗,4名成员覆盖采编、制作、运营全链路;“川源蹲点工作室”采用“1+20+N”的省市县联动模式,开辟了省内设点、大小屏共进的另一种新模式。 

  3.动态监测、阶段考核,“不养闲号”

  一方面,集团对个人IP账号实行中期、结项两轮考核,让账号“能进能出”。其中,对中期考核淘汰的终止培育扶持,结项考核对账号内容质量、美誉度、传播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排名,表现优异可获奖励。

  另一方面,又在账号遴选上实行“宽进严出”,不看粉丝量,重点看个人综合素养和IP的可塑性、标识性、成长性,入选账号中不少是从零起步的。

  集团提供阳光雨露、频道负责深耕细作、个人只管放手干。浙江广电用规模化、体系化的培育机制,让个人IP账号撬动存量转变为变量,最终成为增量的关键支点。

  经过4年精心扶持、深耕运营,“中国蓝名嘴”结出硕果。CSM发布的《2025上半年省级台融媒主播传播概况》显示,浙江广电4个账号稳居头部,“新闻姐”在抖音超千万传播量内容中贡献占比高达40.5%,而“小强说”在微信视频号互动量10万+内容中,贡献占比达31.8%。

  “新闻姐”荣获中央网信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邹雯个人入选国家首批青年文化英才;“小强说”获评中央网信办“网络正能量专题专栏”,王志强个人荣获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我是方雨”当选中央网信办“百个优秀网络正能量建设者”;“中国蓝名嘴”荣获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典型案例。

内容革新:专业主义与网络语态的化学反应

  “中国蓝名嘴”诸多账号主要聚焦新闻资讯领域,同一赛道,如何跑出不同姿势?

  1.赛道再细分。

  “新闻”赛道容量足够大,浙江广电把“新闻”大类拆成多个SKU,细分为“新闻述评”“民生快反”“蹲点理论”“小语种叙事”等子标签,让多个账号在不同细分领域上释放能量。

  比如在最新一轮的培育中,浙江广电侧重挖掘了一些看上去甚至有些“小众”的特色账号。“阿语小魏”聚焦阿拉伯语国际友人在中国、特别是浙江的工作和生活;“我叫樊不凡”用年轻视角、鲜活故事解读经济和择业;“记者小亮看市场”根植义乌国际商贸城打造垂类账号。

  这种多平台、差异化、“老+新”梯队的布局策略大幅提升了浙江广电IP矩阵的整体实力。数据显示,多数账号在优势平台的粉丝黏性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互动率是行业平均值的2—3倍。

  2.人设即产品。

  “中国蓝名嘴”一人一格,以产品化思维打造IP独特记忆点。

  “清晰解读+情感共振+中国立场”,这12个字既是“新闻姐”的鲜明标识,也是邹雯找到的爆款密码。“老品牌+现场速度”是“小强说”的立号之道。主理人王志强把22年《小强热线》练就的“电视铁肺”搬进手机屏,直播连麦、抽丝剥茧,网友直呼“姜还是老的辣”;“川源蹲点工作室”的主理人杨川源专注理论传播,探寻主题报道“转换话语方式”的新道路,她用《一瞬间》新媒体专栏实现硬主题的软表达。

  “从实践看,个人风格越鲜明、业务领域越深耕的账号,更容易脱颖而出。”浙江广电相关负责人总结说。

  3.网感聚流量。

  好的传播效果源于不做千篇一律的量贩内容,“中国蓝名嘴”转变语态、创新表达,在“说人话”上下功夫。

  “菲说不可”聚焦人物命运,采用“快闻慢评”的人文化风格差异化竞争,短时间内收获百万粉丝;“果子Albert”以数据为骨、故事为肉,以时代痛点为脉络构建城市观察视角;“00后TALK”三位年轻人用脱口秀方式播报两会,点赞破200万……

  老主持人有公信力,新主持人有网感,各美其美。网友不会把“中国蓝名嘴”当成一个机构号,而是记住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

  语态转变不是对专业的否定,而是传播方式的迭代升级。浙江广电要求名嘴们既要“腹有诗书、肩有担当”,又要能“心有用户”“情系粉丝”,在保持专业底色的同时,掌握互联网话语体系。

生态运营:从内容传播到价值共创的升维

  个人IP最怕“孤岛效应”。近两年来,随着名嘴达人矩阵扩展,浙江广电在集团层面重点深化品牌塑造、优化矩阵联动等,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IP生态。

  1.矩阵联动把“单兵”变成“舰队”,产生乘数效应

  今年7月,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浙BA”开打,浙江广电高位调动,“新闻姐”“小强说”“记者小亮看市场”“我叫樊不凡”“推荐官小雨”等集团名嘴达人账号集体出征,一个月产出130多条短视频。相关内容先在个人IP账号发酵,再经中国蓝新闻、Z视介客户端、美丽浙江等集团大号梯次分发,相互助力,播放量达8000万。

  如果说个人账号像“轻骑兵”,穿插破圈;机构账号则像“重甲兵”,压阵收官。大小屏联动、内外部互通,放大声量、激活流量。这正是浙江广电相关负责人所说的“点面结合,雁阵齐飞”。

  2.品牌赋能,让IP长出“造血”能力

  头部IP账号试水政务、商务合作,“中国蓝名嘴”项目充分发挥“新闻姐”“小强说”的规模效应和“撬动”作用,在内容创作、联动协作等多领域深化媒体人IP的探索迭代。

  其中,“新闻姐”创意开发《美丽中国行》栏目,始终坚持“真情驱动融合传播”的原则;“小强说”推动频道与省内各地政务、文旅合作,探索内容与传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3.打造可持续生态:从流量到价值的跃升

  今年,浙江广电进一步打造“中国蓝名嘴”品牌活动,在提升矩阵标识度、影响力的同时,联动更多省内外广电大V、主持主播,通过握指成拳、聚合声量,探索在内容、传播、运营等综合维度建立新的合作生态。

  6月,推出广电V光“遇见365·名嘴带你爱上开化”项目和“中国蓝名嘴”创作分享会,聚合全国十余省份广电大V,通过文旅内容创作撬动1.2亿粉丝的传播声量,实现了传播价值与地方发展的双赢;8月,策划“从余村出发——‘两山’路上话共富”名嘴达人融媒新闻行动,中国蓝名嘴和17位“金声奖”获得者,一起为乡村振兴代言、为共同富裕发声。

  “中国蓝名嘴”的转型路径,既是浙江广电主流价值创新表达、构建“媒体—运营—用户”共生关系的积极探索,更是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的系统性变革的缩影。

结语

  传统媒体做新媒体,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当把“个人IP”视为“新质生产力”而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把主持人当成“产品经理”而非“播音员”,把频道办成“创业公司”不再是“成本中心”,个人IP就能成为主流媒体的“新基建”。

  去年5月,浙江广电在“中国蓝名嘴”项目的基础上,在文化领域启动“文化达人”培育项目。今年,集团进一步构建以“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为枢纽,“中国蓝融媒”“钱江传播(美丽浙江)”“名嘴达人”三大矩阵为支撑,频道特色垂类账号为依托的“1+3+N”新闻融合传播新结构。

  浙江广电用4年时间证明:有组织地孵化名嘴、达人,才是媒体融合下半场的胜负手。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