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全市一盘棋打造“两心相融·心芯相悦”品牌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格阵地优势和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矩阵优势,推进“两个中心”融合互通、心芯相悦、一体发展,搭建线上线下开展为民服务实践、融媒体传播活动的便捷渠道,合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达到“1+1>2”的效果。
“鼓点起,传花球,落谁家,讲故事。”7月13日,在万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丹心文化交流驿站,11个乡镇(街道)妇联、妇女代表2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参与“崇德尚善孝老爱亲”家风故事分享沙龙活动,感受家庭文明新风尚。
图为:丹心文化交流驿站开展家风故事分享沙龙活动
为强化三级阵地建设,实现“两个中心”主体联通,万山区按照“能融则融、应融则融、优势互补”原则,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原有22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进行重新布局,打造文化交流驿站、志愿服务项目展厅、仁义讲堂等功能融合办公区,推进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主流舆论阵地资源整合、联动发展,实现两个中心一体化传播思想、一体化调度工作、一体化服务群众。
在乡级层面,按照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原则,对各乡(镇、街道)党政办公场所、服务大厅、文化站等阵地进行打捆改造,建成集民情收集、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在村级层面,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活动、有机制的“五有”标准,利用各村(社区)文化综合站、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农家书屋、闲置学校等现有资源,在村(社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时,在人员聚集的区政务服务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因地制宜开发了便民利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示范岗,实现了服务“零距离”。
图为:万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架构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不断推进,各级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万山落地生根。目前,万山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岗289个,实现了文明实践三级网络阵地全覆盖。
推行合署办公、统筹队伍资源、业务融合互促……以实现“两个中心”业务畅通为目标,万山区在阵地队伍、平台建设等方面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共享使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两个中心”融合发展、提档升级。
万山区按照便于服务、便于管理、便于发动的原则,组建区、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专班,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加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牌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兼职人员与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合署办公,统一开展新闻编辑、项目策划、活动审核、宣传教育和志愿服务等工作,实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图为:万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展板
同时,成立区委书记和区长任双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设立5支区级志愿服务队和19支区直部分分队,以及“N”支队伍,构建“1+5+19+N”的志愿服务模式。
“我们出台了‘两个中心’融合运行管理和融合考评机制,根据志愿者特长、专业领域,分类组建理论宣讲、医疗教育、时代风尚、文艺体育、农技科普、法律普及等志愿服务组织292支,注册志愿者30677人。”万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外,制定印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管理制度》等20余项制度,并按照周碰头、月调度、季观摩、年总结的调度机制,对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一体调度。
图为:志愿者开展宣传
“群众需求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融媒体宣传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两个中心”发挥各自优势、双方力量,共同策划选题、确定工作重点、发布活动项目,精准对接供需,推出更具吸附力的活动内容,真正打通了服务宣传“任督二脉”。
今年4月,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为了让大豆玉米有个好收成,江屯村委在“万山红”APP上申请点单服务“大豆种植怎么防治病虫害?”。在接到点单任务后,万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区农业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对接,并请来区农业技术人员,从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产业发展开了不少“良方”。
图为:万山区农业农村局农技团队对群众进行田间技术指导
这款有由万山区与多彩贵州网联合开发的APP,兼有融媒体功能和志愿服务点单功能,同步开设理论宣讲、新闻服务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专栏,是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的“掌中宝”。
“APP给全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分配账号,把志愿服务点单系统从线下搬到‘掌上’。群众只需通过微信扫一扫,便可直接登录小程序,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下单。“万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后台工作人员根据点单信息,将诉求进行精准分类,就近派单到相应的志愿服务组织或志愿者,对办理情况进行统一监管、限时办结。
在创新宣传方式上,“万山红”APP融入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理论宣讲、民情反映等功能板块,将不需要群众本人现场验证的223个政务办事项目融入APP云平台,实时上传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两个中心平台数据信息互通共享。
“我们还在微万山、万山网等区属媒体平台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光’‘丹心奉献·仁义万山’等专页专栏,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闻信息条,切实提升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率。”万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称。
图为:志愿者正在清理垃圾
依托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系统,万山区全面整合辖区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和线上APP等12个媒体平台,将县级融媒体中心依托的新闻平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的志愿者管理平台融为一体,建设集指挥调度、采编融合、全媒发布于一体的“中央厨房”指挥中心,形成既有后台指挥系统,又有前台服务功能的完整体系,打破各平台各自为阵的单一传播方式,实现两个中心一体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新闻发布等。
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讲,一次次有温度、有深度的惠民服务,一条条增颜值、提气质的实践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犹如阵阵清风,吹拂着万山区的每一个角落,温暖着人心,传播着文明,浸润着百姓的生活,成为万山区最为鲜亮的底色。
图为:组织开展包粽子活动
抓“五讲”凝聚群众。深入开展仁义讲堂创新讲、云上鼟锣特色讲、志愿者入户深入讲、专家下沉实地讲、基层组织定期讲“五讲”活动,利用广电云覆盖全区的传播渠道,定期举办仁义讲堂、云上鼟锣等云课堂,全区所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直播连线收看收听,同步录制视频在区属媒体平台进行播放,实现培训裂变式发展。2022年以来,通过云课堂线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受众累计达12万余人次。定期组织记者、理论宣讲团、科技特派员、社科联专家、医疗专家、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等力量,深入乡村一线开展送政策、送农技、送法律、送健康、送文化等志愿服务4300余场次,县级融媒体中心制作农技服务、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160余个短视频和音频,通过万山电视台、视频号、户外LED显示屏、村村响大喇叭等循环播放宣传。
图为:志愿者指导学生学习
“五新”引导群众。围绕树新风、立新规、展新貌、育新人、建新功“五新”培育,开展革除陈规陋习、“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志愿新时代·共创文明城”等志愿服务活动1200余场次。在区属媒体平台设置“榜样力量”专栏,大力培育时代新人,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评选优秀志愿服务故事88个,文明家庭888户,好婆媳452户,好邻居869户,丹心仁者18人,孝老爱亲道德模范31名,美丽庭院652户,树立一批可感可学的榜样,人人争当模范、争做好人,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抓“五单”服务群众。聚焦群众诉求,创新推出群众点单、社区供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五单”志愿服务机制,群众只需通过“万山红”微信小程序便可快捷提交诉求,实现“自下而上”群众点单、“自上而下”精准服务的供需端双向耦合运行。2022年以来,线上平台点单共2337条,办结率达100%,群众评单满意率达100%。同时,针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个性化需求,利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村(社区)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等力量,将网格员转化为志愿者,线下定期上门收集诉求,及时配送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2022年以来,根据合理诉求为群众办实事1000余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