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文化节目的创新探索和思考

导语:我们是如何实现文化节目创造性转化的——央视综合频道关于文化类节目创新的探索。

  4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南京召开“全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会议暨建党百年重点作品推进会”。会上,5家省广电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省台的相关负责同志就宣传管理、精品创作等交流了经验;7个重点作品主创代表介绍了建党百年项目推进情况。《广电时评》今日起陆续刊发主题发言,供行业分享交流。

  下文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负责人许文广围绕《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制作经验,分享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在文化类节目创造性转化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发言全文:

我们是如何实现文化节目创造性转化的

——央视综合频道关于文化类节目创新的探索

  (2021年4月1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负责人 许文广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党的新闻舆论重镇,高度重视创新打造文化节目精品力作。央视综合频道作为总台旗舰频道,近年来在晚间黄金档推出了一批原创大型文化类综艺季播节目,其中有我深度参与的《经典咏流传》《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我深感这些节目之所以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无不得益于通过创新较好实现了文化在视音频传播中的创造性转化。下面主要谈一下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在创造性转化方面的创新探索和思考。

  一、“戏剧+影视+综艺”:以跨界融合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

  《故事里的中国》是总台央视综合频道在2019年推出的原创大型季播文化节目,精选《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等优秀文艺作品,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的创新呈现重新演绎,在致敬经典的同时传承时代精神。节目得到中央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领导同志认为我们用新创意讲好了中国共产党员的故事,讲好了中国故事,讲好了中国人民的故事。该节目已两次被评为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并获白玉兰奖。

  苹果前CEO乔布斯曾说:创新就是把各种事物整合到一起。看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再整合形成新的东西。《故事里的中国》融合创新的灵感之一来源于我看国外经典剧目《悲惨世界》20周年版产生的一个想法。当时我深刻感受到经典作品代代流传的生命力,这个IP不但被数十次改编成影视戏剧,其中同名音乐剧还成为新的经典。我们中国也有不少这样的经典,同样值得我们以新的方式来演绎传承。

  在深入思考和探讨之后,我和团队找到了《故事里的中国》两个原创的表达方式,一是“戏剧化的舞台+影视化的镜头表达”方式,其中“1+N”多舞台模式打破了电视单线叙事模式,让观众可以同时在多个空间看到故事的并行发展。二是“戏剧表演+真实人物访谈”的全新电视叙事方式。首期节目演绎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们还设计了当年只有16岁、接收了革命烈士李白生前最后一封电报的报务员苏采青,向70年前牺牲的烈士发去了明码电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一位戏剧界的资深导演评价说,这档节目实现了“从生活升华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归到生活”的突破。节目播出后,“一封发给70年前的明码电报”进入热搜榜,微博话题词阅读量超11亿。

  二、“人、诗、歌”和谐统一:以当代人的思想情感共振实现创造性转化

  《经典咏流传》是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于2018年原创的中国第一档“把经典诗词唱成歌”的电视节目,已三次被评为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并获亚广联奖、星光奖、白玉兰奖等大奖,目前在播第四季。我们的目标是让节目既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又具有流行音乐的流传度和传播力,努力实现“叫好”又“叫座”。为此,我们不仅采用 “和诗以歌”的创新表达,在文化性和大众性之间寻找最佳配比,更追求“人、诗、歌的统一”,让经典诗词本身的思想穿透力、情感共情力通过传唱人精心演绎及传唱人自身故事的共振而加倍释放。

  首期节目中,我国第一代钢琴家巫漪丽通过视频连线方式演奏经典曲目《梁祝》,她“一生守一架琴”、用一辈子诠释《梁祝》的感人故事,及其对《梁祝》的精彩演绎,立即引发网上无数点赞,视频播放量很快超3000万。巫漪丽先生于2019年4月与世长辞,众多网友对她的悼念,就是转发她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奏《梁祝》的片段。

  台湾歌坛老将陈彼得,在节目中震撼人心地演绎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演唱后老先生满含热泪大声呼喊:“辛弃疾先生,800年前你梦想的盛世中国今天实现了!”这段视频的播放量很快超1600万,还影响到海峡对岸,引发许多人对故土的思念。陈彼得老人说:“没想到我在74岁这年,成为‘网红’了”。

  三、“古今对话”“时空穿越”:以年轻化时尚化表达实现创造性转化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述,在朋友圈刷屏。我当时立即想到了四个字“民惟邦本”,这正是《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尚书》贯穿始终的核心要义。慎海雄部长亲自命名、亲自策划推动了《典籍里的中国》这档大型文化节目。最近他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我们为何策划<典籍里的中国>》文章中指出:“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

  为了吸引年轻受众关注典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大胆采用跨时空的古今“穿越”的手法,让当下年轻人参与“古今对话”。节目以“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为基本思路,做了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的角色设定,当代读书人由撒贝宁饰演,古代读书人突出一个主要人物,由他承担将典籍形象化、人格化,以及将典籍传承故事化的功能。节目分别建构了“现实空间”和“历史空间”,充分运用新科技手段打造了270度旋转的“沉浸式舞台”,以及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甬道,让不同时代的读书人和历史事件当事人,可以经由这一时空隧道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自由穿梭,面对面互动。

  第一期节目中,演员倪大红饰演的古代读书人伏生,与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共同穿越多个朝代,目睹了《尚书》传承的传奇,以及大禹定九州、武王伐纣的历史情境,还共同在当代图书馆看到小学生诵读《尚书》篇章。伏生为两千年后的中国人还在读《尚书》而百感交集,这一场景也让无数观众和网友泪目。倪大红“演活了”伏生,让这位两千多年前的百岁老人成了今年春节期间的顶流网红。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无论是《典籍里的中国》,还是《故事的中国》《经典咏流传》,我从中得到的最大感悟是,文化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不取决于题材的大众与小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以新立意、新形式、新技术讲好生动感人的精彩故事。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用故事的温度来传递文化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是我与团队所理解和努力的创造性转化。希望与各位业界同行相互借鉴,共同探索,努力为文化强国这一时代课题,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责任编辑: 胥雪琪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