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凤凰周刊》主编周宇:从传统杂志到微信百万大号,转型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导语:从《凤凰周刊》杂志到“凤凰WEEKLY” 微信公众号,短短3年内其粉丝数量就超过了110万,一篇文章最高曾斩获1800万阅读量,成功由传统杂志转型孵化出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

  个人简介

  周宇,凤凰周刊主编,曾供职于《民主与法制时报》、《凤凰周刊》,历任凤凰周刊首席记者、编委、执行主编、主编。曾长期从事调查报道,以及国际题材深度报道,采访过戈尔巴乔夫、昂山素季、蒙古国首任总统奥其尔巴特等多位国际知名政治领袖。

  凤凰weekly是如何火起来的?

  凤凰weekly这个公众号注册得非常早,在刚成立的那段时期,一直是少量刊发杂志稿件原文。当然,效果非常不好,因为从标题到文字、语言,都与手机阅读的习惯格格不入。

  当时新媒体部的姑娘们也会尝试修改标题,但杂志类严肃稿件改标题也不好弄,要么会显得过于耸动,要么会显得不伦不类。更重要的一点是,当时整个微信公号生态的标题风格非常浮夸,我们的内容严重不搭。

  但我们最终还是接手了公众号——时代已然如此,不去努力做点成果出来,后面的职业生涯怎么办?于是,我们杂志编辑部的每个人都开始思考该怎么做。

  最开始我们召开了动员大会,集合了14位“勇士”,我“豪言壮语”动员大家扑上去大干一场,结果当场就有记者质疑说:“你说的不就是鸡汤吗?”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不适应,思维方式截然不同。

  但是,后来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稿件被流量检验之后,整个团队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我认为我们是同行中新媒体转型最成功的团队之一。

  回顾凤凰weekly的成长经历,我们有4篇“标志性”的爆款文:

  第一篇是七万多阅读量的《美朝到底打不打?长白山房子要不要抛出去?急,在线等》,当时粉丝基数太少,但这篇还是小范围刷屏了一下。

  第二篇是《中产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洋洋的孩子同堵没外教的幼儿园》,这篇获得了80多万的阅读量,也是我们的第一篇十万加。早期由于流量实在太难,所以我将所有炸点全堆进了标题。

  第三篇写公园相亲的《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达到了168万阅读。为了写这篇文章,记者实地调查了非常久,每个周末都去相亲角采访。

  这两篇稿件都非常贴近读者真实的生活场景,但同时抛弃了传统的写法,只写故事和有意思的东西,除此之外一句废话不说——不耽搁读者任何时间,绝不打断读者阅读节奏。

  也是从这时候起,我们对百万以上的阅读量就习惯了。

  直到第四篇《疫苗事件七日后》斩获1830万阅读,我们这才对自身的影响力有了信心。

  事后我分析了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总结了3个点:一是“七日后”的打法,二是周六发稿更安全,三是绝不踩线,控制好节奏与角度。

  “七日后”的打法指的是,每有超级大热点,全网各种文章会瞬间铺开,这时候是没底线流量号的天下,我们非常难出头,所以不一定非要第一时间去跟。

  “周末发稿”是一个传统的讨巧打法,因为竞争不激烈,被删的概率低很多。我们这个稿子在大面积刷屏后也没有被删,最后我们自己主动删掉了。

  而避免踩线、控制节奏和角度主要是面对敏感话题时,要分析问题,要反思,要总结。这时候,需要依靠长期的经验,去判断红线大约在何处,这方面是我们传统媒体的强项。

  咪蒙的消亡就是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它提醒写作者你最后的落脚点以及总的基调不能出太大的问题,不能是对当下根本、全面的否定和质疑。

  社交内容时代,“内容”与“传播”的变化

  社交内容时代,“内容”与“传播”这两个环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内容方面,有可分享性会更好。分享是流量的巨大来源,有人提出的“社交币”的概念,意思是你分享到朋友圈,得显得有面子、有话题性,或者有信息的稀缺性。

  在传播方面,门户时代的传播主要靠门户编辑们推送,到了社交媒体时代,社交流量占了最大头。

  文字内容也经历了极大的挑战,虽说图文报道不会消失,但是被边缘化、被视频抢走大块头流量怕是很难避免。现在,微信图文其实是在跟抖音竞争,跟电视剧竞争,跟网络小说竞争。

  以前我们发布一篇文章,第一天晚上只要超过2.5万阅读,晃悠两天基本能达到10W+,现在第一天的阅读至少要到6W,才能保证这篇能够达到10W+。

  一方面,读者分享愿望越来越低,导致流量长尾衰减相当严重。另一方面,微信的频繁改版让公众号的实际运作受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被反复打乱、干扰,阅读兴趣也随之下降。

  当然,我们不会去想张小龙应该想的问题,而是去要求自己的推文,如何在这样的信息流中被读者发现和重视。

  我们号实际上也已经过了狂飙突进的阶段,现在会以守住阵地、服务好核心读者群为主。同时以适当的发展,来对冲自然掉粉。

  我们也做了公众号矩阵,比如凤凰weekly财经、全球报姐、世界知识局等垂直领域的号。这样一来在阅读时间、流量的总量上其实是在扩大,一步步稳步向前走。

  凤凰weekly如何做选题:热点先行加稀缺报道

  凤凰weekly的稿件几乎全部靠原创,同时我们也不拒绝转载,发现好的文章会立即联系。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优质阅读体验,是否原创不重要。

  对于公号文章的标准,摆在第一位的是流量,如果流量欠佳,证明这篇稿子不适合这个载体。一个号不可能什么内容都容纳,读者也会根据你日常推送的文章养成阅读习惯,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读你的号。

  而内容、价值观,对我们来说都不是问题,而是基本素质。所以我们在复盘的时候,凡是流量不好的稿件也会从流量的角度,一个一个环节进行反思。

  我们是新媒体部、编辑部两个团队。现在的凤凰weekly主号,基本上都是新媒体团队来创作。

  从流程上讲,新媒体部、编辑部虽然是两个团队,但都是我在总负责。因此,协作、交叉、互助就非常普遍,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在新媒体发展的早期,编辑部的各种输血和内容供给非常关键。

  每天上午我们会开选题会,需要不断复盘、总结、反思,目前我们主攻以下三个方向:

  1、热点。热点优先,全力确保对热点最大程度的覆盖、最快的反馈。不管什么手段、什么表现形式,只要当天能给读者提供独特、独家的信息增量,那就是成功。我的要求是经常跑在同行的最前面,发稿最快。

  2、稀缺报道。很多媒体注意不到的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需要关注的人群等等。这是我们社会责任非常重要的一块。整个社会吸引媒体和读者的目光是极度不均衡的,我们作为专业的媒体机构有责任在这方面做一点贡献。所以,每当记者编辑们发现这样的选题,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去关注。

  3、传统优势领域。比如财经版块、国际版块、海外版块、高层人事等,是我们的传统优势。在某些细分领域会比同行积累更多的经验,摸索出更高效的操作方式,那么我们会坚持做下去。

  要强调的是在热点内容方面,追的人那么多,如何找准一个另辟蹊径的角度让文章立起来?

  我们总结了两个经验——

  第一点,再大的热点也要等事实。我们无法在热点发生的当天,就对事实、是非、对错直接下结论、下判断,这样第二天被打脸的概率太高了。我们也不愿意去批判无辜的人,甚至尽量不去批评个体的人。

  所以如果事实不清晰,我们的策略是:不谈事实本身,而是谈事件相关的问题——谈问题、分析问题、避开事实本身。

  第二点是第一点引申而来,即遇到热点你自身的知识储备够不够?你要谈问题,而且还不能跑题太远,就必须紧扣事实,知识储备不够就很难办了。

  我们让读者在我们这里获得的,绝对不是单纯的情绪、情感,而是尽最大可能让读者有收获,包括视野、视角、知识盲点、价值观等等。恰恰这些听起来艰难的部分,是在热点来临时你区别于无数微信公众号的根本所在。

  如何打造读者爱看的文章:产品思维而非内容思维

  在凤凰weekly有个观念,我们创作的是“产品”而非“文章”。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最早找来做公众号的14个“勇士”全军覆没,这14个人中有一位写过两次新媒体稿,一篇都没用就彻底放弃了。因为传统写作者的文字和插图是完全脱节的,即便想展现下幽默,也是尴尬得要命。

  而对于“新写作”而言,文字很多时候是为图片、动画、表情包服务,它们是完全水乳交融的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一个产品。对于这样的稿件来说,把图删了反倒会令文字读不通。

  封面图、标题、导语、开头、小标题、配图、结尾、流畅的阅读、恰当的逻辑线条、排版、促转发的优秀结尾、互动引导缺一不可,这才算完整的产品。

  另一方面,新媒体如何对待“情绪”?我的观点是:了解、贴近读者情绪,但不煽动读者情绪。

  假果我们想要表达情绪去争取读者的共鸣,也是尽可能用故事、真实的案例去感染读者,自然会有读者的反馈过来。

  而创意性稿件包括条漫在内,则一定要有情绪。不但要有情绪,而且情绪一定要坚持到文末不能散。

  因为这种阅读产品本身就不是文章,而是创意。在创造喜剧效果的时候,当然要击中读者的某一种情绪才会出效果。

  比如我们写“凶宅”的稿件,主打的角度就是“穷”。关于“穷”的话题永不过时,也永远不要低估读者群中穷人的数量。

  在洞察读者需求这一块,数据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还是我们的生命线。在凤凰weekly,数据指导一切,不允许为数据的失败找任何理由、借口。数据不好,证明对读者的研究、了解不够。

  公众号发展到现在,作为社会新闻类账号,获取粉丝和阅读量的手段除了内容就是互推。我们内部有个数据:一般遇到爆款文章,每百万阅读可涨粉1万。单篇阅读量越高,涨粉效应越明显。

  但如果现在还想快速涨粉,唯一办法可能就是投广点通了,因为现在公众号文章流量的长尾效应越来越差,日常的运营只能守住粉丝的基本盘。

  内容创作有心法:联合写稿制与标题“套路化

  目前凤凰weekly编辑部内负责写稿的大概有七八个人,我们取消了编辑制度,所有人的稿件自己负全责,包括排版发布。

  内容总监只负责业务指导。比如修改、打回重写等等。作为写作者,要反复把自己的稿子改到最好为止,我们要求每个人都成长为全流程的专业人才。

  在写稿方面我们还建立了一些比较好的模式,比如针对热点的联合写稿制度,几个人分工就能快速反应,最迟在第二天早上推出稿件。

  当然,这一模式需要长时间磨合。我们的方法是挑选出擅长热点稿的两三个人组成“突击队”,与相应的编辑、主管领导演练好流程。一旦热点来了,无需分配协调,只要定了人立即开始操作。这样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一丝一毫时间都不耽搁。、

  一开始会有完成的内容搭不上的情况,后来我们往百搭、通用的写作模板上靠,这样就特别容易接起来。

  而编辑或主管包括我本人,经常会对文章的开头、结尾、导语等关键位置,以及所有的小标题进行再创作,修改补充大量内容。

  另外一方面,我们每个写作者都有个人专属的选题微信群。主编、分管副主编、内容总监等都在每一位记者的专属微信群里,任何问题、选题零时差快速反应。既然是转型,那唯一的出路就是按照高度职业化来要求自己。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我们还有个集体起标题的习惯。凤凰weekly的标题风格变化了很多次,最早是超长标题,把所有爆点全部堆上,总有几个爆点能够击中读者的心。效果虽好但难看,所以我们尽量不这么做。

  后来我们总结了一个原则:一定要用套路!套路就是被无数数据检验过,确实有效的标题模式,万万不要瞧不起套路。

  有些有效的句式,会形成强烈的张力、冲突,且表意非常清晰。比如“对不起”系列:《对不起,你所知道的长寿之乡,都是假的》《对不起,你朋友圈里的网红景点都是骗人的》;还有“要不是”系列:《要不是看了<本草纲目>,我还以为李时珍真的是个医生》《要不是进了家长群,我还一直以为我混的挺好》

  这种标题的文字效率极其之高,利用很少的字数就能传达丰富的情绪和情感,远胜传统媒体人所熟悉的大部分常规句式。

  不止是标题,我们在团队内部也形成了各种操作规范,以确保新人快速“进入感觉”:

  1、一定要有好的职业态度。这个职业你要干很多年,所以你要以五年、十年后的素质来要求自己;

  2、定期、不定期的学习。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刺激团队,千万别让团队舒服成了国企,那样就死定了;

  3、总结一个新媒体产品的所有环节,一行一行去找质检的点,针对每个点去过关。至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整风”一次,抓质检、促反思;

  4、将自身的常用领域、题材、类型进行细化。让新人在遇到每个选题的时候,知道是什么类型的,以及如何在我们平台操作,省去思考的时间;

  ……

  写在最后

  微信公众号这个行业始终在不断淘汰人,不断有人出局。而能够新入局者少之又少,像凤凰weekly2017年才开始发力还能做成的,实在凤毛麟角。

  现在的微信生态也已经固化,如果已经是头部账号,一般都没太大问题。目前为止微信的商业前景也稳定看好,从广告客户到庞大的广告系统,都已经习惯了微信的广告投放,这个不会那么容易就改变。

  如果我们要去做其他微信号,那么唯一的策略就是一定要成为头部:不怕慢,但是一定要做大做强——船足够大,小浪花就跟你没关系了。

【责任编辑: 张丽欢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