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 | 科技日报社:打造“一库两翼多平台”新型主流媒体

导语: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治理高度,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年多来,各级各地媒体如何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融合发展向纵深推进取得哪些新进展新成效?今天科技日报社副总编辑来谈媒体融合。

  作者系科技日报社副总编辑许志龙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总书记还强调要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结合几年来的媒体融合发展实践,我们体会到,总书记要求建设的新型主流媒体,应该具有一体化发展、流程优化与平台再造、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内容技术平台终端及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在中宣部、科技部党组的指导和支持下,科技日报社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大力实施报社整体转型,着力打造以智能化媒体和智库型媒体为特征的新型主流媒体。我们从转变观念做起,对报社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技术保障、传播渠道等进行了全面改革。

  转观念
  实现“以报为主”到“以库为基”的转变

  科技日报社转变思想观念,坚持战略指引,制订《科技日报社三年规划纲要(2019—2021)》,将多年形成的以科技日报这一报为主的办报思路,转向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报网微端刊一体化发展的格局。确定了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为两翼,多平台智能化媒体和智库型媒体为特征的“一库两翼多平台”发展战略,对贯彻移动优先策略,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作出了总体部署。

  调架构
  再造采编流程,推动策采编发评一体化

  报社落实移动优先策略,推动主力军向移动端转移,提升报道质量。积极推进采编流程再造,推出新的全媒体采编流程,建立了策采编发评一体化工作机制,群策群力,保障优质原创内容优先在各移动端口发布。在一体化整体架构下,科技日报社加强统筹,整体策划报、网、微、刊、端报道,围绕科技资讯的采集、管理、挖掘、发布等,针对不同受众群整合报社全媒体产品。

  通过一体化策划,分众化实施,报社大力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央路线、方针、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报道,唱响科技创新主旋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改体制
  推进扁平化管理,提高报社整体运行效率

  围绕报社整体转型和“一库两翼多平台”建设,把编委会管理模式从分管部门调整为分管业务工作,即班子成员不再分管具体部门,而是按不同业务流分工,形成编委会和部门之间直接沟通的管理模式,同时建立报社例会制度,突出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有效促进跨部门业务融合,提高工作效率。

  调绩效
  改变评价导向,提升正面宣传质量、强化移动优先
  

  科技日报社改变了传统的绩效评价导向,推出《采编业务绩效考核改进方案(试行)》,确立了提升科技舆论正面宣传质量和全媒体传播能力、强化移动优先的考核导向。将原有以刊发纸媒版面位置为主的采编绩效评价,调整为以提升正面报道质量、移动优先为导向的影响力评价指标,引导采编人员将工作重心转向PC端和移动端,加速推进采编队伍主力军进入主战场。

  强技术
  打破“数据孤岛”,整合各端口内容到“一库”

  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基,对科技资讯进行加工整理和科学分类标引,统一数据规范和格式,建成了新媒体聚合传播子平台、科技信息聚合子平台、科技新闻传播子平台、科普信息聚合子平台、科技成果展示转化子平台、科技舆情监测子平台、科技政策服务子平台及媒体汇聚评价子平台,建立了为用户提供精准新闻资讯和数据服务的全媒体服务硬件支撑。

  各平台初步实现“策、采、编、发、评、存”全流程业务一体化,“统一入库,各取所需”,将人工智能运用在科技新闻与资讯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放大一体效能,大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实现科技资讯智能聚合、智能分类、热度排序、智能推送、智能搜索,面向用户提供专业、权威、精准的科技资讯,实时跟踪用户反馈,既保留“海量+快速”的特点,又增加了“专业+精准+互动”的优势。

  目前,科技日报社已开发了新闻传播指数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10多个,形成了30多个软件著作权。建成“新闻传播指数系统(NCI)”“新媒体评价系统(TEI)”等为代表的媒体评价体系,以“科技舆情监测分析系统”等为代表的舆情分析平台。  按照报社的三年规划要求,到2021年底,以中国科技资讯库为“根”,构建报社融媒体生态,形成全媒体的传播格局。实现中国科技资讯库全部功能,汇聚国内外科技资讯,建立全媒体服务平台,实现数据智能汇聚、处理、传播等功能,探索智能媒体建设,实现“统一入库、各取所需”运行模式。

  拓渠道
  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内通上下,外联中外”的传播网络

  围绕中国科技资讯库建设,研究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科技融媒体云服务平台,集成相关科技资源,积极推动建设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体化科技资讯服务体系——

  一是依托中国科技资讯库,研究建立开放、共享和共建的运行机制,为社会提供科技资讯和科技服务。

  二是推动建立与各地方的科技资源统筹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和各地方建立数据接口,实现中央和地方的信息资源统筹共享。

  三是推动利用科技融媒体云服务平台,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赋能,将科技资讯服务到基层,选择100家区县开展科技资讯内容赋能,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模式。

  

  科技融媒体云服务平台由科技日报社整合相关科技资源,本着“开放、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搭建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主要开展科技资讯服务、科技成果对接、科技舆情分析、科技信息传播等专业化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为地方融媒体发展赋能。

  对外打响科技外宣——

  利用“科技”这个世界公认的、通行的语言大力开展对外传播,牵头发起成立了首家以“科技外宣”为使命的“国际科技传播联盟”,目前包括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英国《自然》杂志等联盟成员已达到11家,促成中国主导的国际科技传播交流与合作,通过联盟成员国际化的信息发布渠道进行多语种全球传播。  2019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科技日报社通过联盟成员国际化的信息发布渠道,对《中国科技掌门人期待广交朋友、深化国际合作》一文进行了多语种全球传播,消息播发两小时后,被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138家媒体转载,传播、落地48小时后,英文稿件的传播范围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潜在受众超过8100万人次。

  虽然我们向新型主流媒体整体转型的时间不长,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走出传统媒体所焕发出的活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坚守党媒姓党的职责和使命,牢牢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大潮,强化互联网思维,继续刀刃向内,大力改革,通过报社整体转型,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部署和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整体转型步伐。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注重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进一步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强化技术支撑,以技术赋能为关键抓手,实现由智能媒体向智库媒体的转变;三是创新管理手段,改变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机制体制,推动报社转型,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 张丽欢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