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城市台融媒体建设:如何避免把“多媒体相加”当成“媒体融合”

导语:把“多媒体相加”当成“媒体融合”,未形成运作融媒体的机制,融媒体人才缺乏……近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发展不平衡之现象,城市广播电视台在融媒体建设实践中如何避免走进误区?

  把“多媒体相加”当成“媒体融合”,未形成运作融媒体的机制,融媒体人才缺乏……近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了发展不平衡之现象,城市广播电视台在融媒体建设实践中如何避免走进误区?如何把“新闻采编播”作为融媒体建设的突破口?又如何建立精干高效的融媒体中心?湖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沈文彬结合实践,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城市台融媒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上存在偏差,把“多媒体相加”当成“媒体融合”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大多数的城市广播电视台都在原有广播若干个频率、电视若干个频道和广播电视报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相继建起了新闻网站、微博发布、手机公众微信号及其微信矩阵、智能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同时,把本台广播节目的声频、电视节目的视频和广电报的电子版搬进了网站。从要素上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有了,不少城市台的领导和采编人员都认为这样已经做到了“媒体融合”。但实际运作中,无论是内容生产,还是采编制作都各管各的,而且都是传统媒体的产品单向传输给网站,这充其量只是“多媒体相加”,与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相距甚远。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许多城市台至今还停留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没有向媒体融合的“互联网+”实质性地迈进。

多种原因并存, 没有建立融媒体采制和产品分发集成平台

  目前,全国各地的城市广播电视台大都拥有了声、屏、报、网、微、端等媒体,而且每种媒体的不同板块、栏目又生产不同类型和体材的大量作品,如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报纸新闻、微信新闻,广播专题、电视专题、报纸通讯、微信人物报道等,由于表现形式、制作手段各不相同,如何建立融媒体采制和产品分发集成平台,成了一个难题。

  另外,一个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城市)由于受到地域、人口的限制,可以每天用来进行原创的内容并不十分充足,建立融媒体采制和产品分发集成平台的前提是“货源和材料”充裕,否则平台建起来后也可能开工不足;再是,建立融媒体采制和产品分发集成平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当下广告创收普遍下滑的城市台来说,也是现实问题。

受现有体制影响,运作融媒体的机制还没有形成

  什么是融媒体?新闻与传播学者孟威认为,媒体融合是“实现各种媒体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资源、技术、内容等的互通共融,进而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对照这个目标,再来看城市广播电视台的现状,现在各地城市台大都实行频道中心制,做广播的做广播,做电视的做电视,做报纸的做报纸,做新媒体的做新媒体,基本上形成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采编制作格局和与之配套的分配体系。城市广播电视台现有的体制,难以建立起融媒体一体化运行、高效运作的机制,从而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媒体融合的目标和成效。

受客观条件制约,还没有整体上运作融媒体的人才队伍

  媒体融合传播,与原来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采编手段相比,采编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更多,要求更高,如做电视新闻的记者也要会做广播新闻,做报纸新闻的记者也要会做网络新闻,反之亦然。而目前各地城市广播电视台这样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是没有,但是确实不多,甚至可以说十分缺乏。客观而言,媒体融合的技术创新需要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懂新媒体发展规律,既懂传媒政策又懂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而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运作中普遍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

对城市台融媒体建设的几点思考

要转变观念,深入推进媒体融合不停步

  面对当前媒体的生存环境和竞争压力,如果把融媒体建设停留在现有声、屏、报、网、微、端平行运作的“+互联网”状态,显然是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而且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被动。为此,城市台要把媒体融合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索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和规律的“互联网+”模式,从“相加”向“相融”持续、深入地推进,以开辟城市台媒体融合新局面。

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融媒体建设

  各地城市台要对当地人口构成、文化程度、经济总量、居民习惯和创收预期等因素作深入调查、评估,并结合自身采编、技术和创收的能力,来决定融媒体建设中硬件的投入规模与品质水平。融媒体建设如果超前发展或者不适合本地实际情况,都可能带不来实际效果,只有稳步推进才能事半功倍。

要融分结合,着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

  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仍然具有生命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将长期并存。在当前和将来很长时间,广播、电视依然是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主渠道之一。媒体融合是建立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展基础上的,有个体传播才可能有融合传播,为此,融媒体建设要把着力点放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上,而不是通过新媒体把传统媒体融化掉。

城市台推进与深化融媒体建设的几点对策

  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媒体融合的原则是“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融合”的路径涉及“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根据当前城市广播电视台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对策:

以提升城市台传播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为方向,把“新闻采编播”作为融媒体建设的突破口

  就城市台来说,新闻是其原创的主打产品,也是其在当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产品。现阶段,城市台推进融媒体建设,不可能什么都尝试去融合运作,而是应该集中力量把“新闻采编播”作为融媒体建设的突破口,在充分发挥频率、频道、广电报等传统媒体特色和效率的前提下,通过融媒体运作实现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而这方面的瓶颈和短板一旦得到解决,城市台的传播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为目标,建立精干高效的融媒体中心

  融媒体建设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如果广播、电视各自运作,那么记者采访来的素材,很难实现多端使用。客观上,广播记者采访来的音频素材、报纸记者和新媒体记者采访来的图文素材,肯定无法给电视新闻使用,而电视记者采访来的视频、音频素材可以给广播、报纸和新媒体使用,但前提是电视记者在采访拍摄时就要顾全到其他媒体的特性和要求,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打破现有声、屏、报、网、微、端平行运作的架构,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岗位上的人员聚合起来,成立融媒体中心。这个中心的采编播和技术人员,按照融媒体的要求进行招聘并加以培训,使其成为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运作上,融媒体中心针对的就是新闻,具有策划选题、信息采集、资源整合的功能。就单个新闻来说,一次采集而来,通过编辑,及时生成和分发给声、屏、报、网、微、端多种媒体,实现多端传播,以形成强大的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融媒体中心虽然面向声、屏、报、网、微、端发送新闻产品,但在组织上它是一个单位或部门,是一个统一体,其成员由它来负责管理和考核,而不是频率、频道等端口部门。在现有条件下,城市台融媒体中心的规模不宜过大,而是力求精干高效,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再扩大规模。

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为原则,加强融媒体采制和产品分发集成平台建设

  融媒体中心要顺畅运行,还须有先进的融媒体技术作支撑。目前,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台已相继建起了融媒体采制和产品分发集成平台,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中央厨房”。“中央厨房”是采编发一体化运作的平台,包括全新的空间平台、技术平台和流畅、高效的组织架构,是生产“内容产品”的保障。建设“中央厨房”要注重内涵、外延、流程和具体细节方面的设计,它引入视频、音频、PC网等内容,打通大屏小屏、线上线下,突出电视与广播、报纸和电视与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互动,能有效地进行资源汇聚、集成、分发和控制,初步实现“采编融合、内容汇聚、多渠道传送,多终端一体化”的功效。

  在建立和运行集成平台“中央厨房”的同时,采集内容显得尤其重要。无论怎么融合,内容永远是“王”。融媒体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内容产品”,这些“内容产品”的基本要求是“兼融”,也就是要适合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站以及“两微一端”等不同的媒体平台发布。为此,城市台融媒体建设要深耕本土,深入了解城市及其市民的生活,关注民生,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加工成为不同媒体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端口生动活泼地加以呈现出来,这样才能使融媒体建设取得实效,继而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 浦梦月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