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宣布,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标准30项,另有84项标准正在加紧制定中,实现了对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安全治理等核心板块的全链条覆盖。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表示:“我们正在为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铺好轨道、筑稳地基’。”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2025年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技术到应用的全方位进步,产品数量迅猛增长,应用场景持续扩大。中国国产人工智能产品不仅在千亿级参数规模、多模态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还与办公协同、教育普惠、工业设计、内容创作等场景深度融合,构建了覆盖多个领域的智能应用生态。
据介绍,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在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以及其他传统行业应用方面,新发布了10项国标,立项了48项技术文件。
“标准正加速牵引创新走向落地。这些标准,实实在在成了产业的‘导航仪’和‘加速器’。”王秋苹介绍,在基础支撑领域,《AI服务器性能测试方法》《异构加速器统一接口》等标准,有效统一了算力测评与软硬件接口规范,为国产人工智能生态打下坚实基础。在治理与伦理层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方法》标准为内容安全竖起“警示牌”、筑牢“防火墙”,明确技术应用的伦理底线,推动人工智能在合规前提下健康、有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化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影响力。由中国牵头立项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处理指南》国际标准目前已进入快速制定阶段,这是我国首次在该领域主导全球治理规则的构建。“我们正在把‘中国方案’变成‘世界语言’。”王秋苹强调,“这不仅是技术输出的体现,更是治理智慧的国际化认可。”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人工智能标准提案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中国智慧正在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人工智能的飞跃同时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标准化进程。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涵盖工业、服务、人形、教育等各类别,形成“基础通用—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行业应用”五位一体的标准体系框架。
随着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出圈”,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已不再是科幻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新风口。王秋苹介绍,我国正全力推进15项人形机器人国家标准研制工作,未来还将重点攻关安全规范、驱动技术、数据利用等关键标准,为机器人产业插上“标准的翅膀”。
专家认为,标准是人工智能时代产业生态构建的核心基础设施,也是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我国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标准体系,展现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瞻思维。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新技术、新应用的落地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快速发展,当前还迫切需要通过标准化建设减少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强化伦理安全规范,推动更多中国标准走向国际,支持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发挥更为关键的引领作用。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