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当千年文化邂逅VR大空间

导语:科技与文化融合,正为文化IP的数字化阐释,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这个暑期,你或许能看到很多头戴VR眼镜的游客,他们的眼前是“另一个世界”:或“身临其境”来到“哪吒宇宙”,或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梦回”万园之园的盛景……

  这就是近年来火爆文旅市场的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项目,科技与文化融合,正为文化IP的数字化阐释,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万物皆可沉浸”

  2025年开年,《哪吒2》火爆电影市场。如果打破时空界限来到哪吒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体验?如果踏入虚拟世界,与哪吒、敖丙等实时深度互动,你将如何引导故事的走向?这些跨越时空的想象,在《哪吒5DVR》中都可实现。

  作为国内首个哪吒IP主题的5D全息与VR交互文旅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相继在深圳、石家庄、西安等城市落地。

玩家体验《哪吒5DVR》 

  “沉浸感”和“互动性”是VR大空间体验最吸引人的两个特点。游客孟先生体验了《哪吒5DVR》后说,“与电影不同,VR大空间不仅让你沉浸于场景中,还可以与哪吒‘并肩作战’,在与角色互动中推进剧情发展。”

  “看了电影《哪吒2》后,孩子就非常喜欢哪吒这个角色。”陈女士特意带着10岁的女儿来体验《哪吒5DVR》,在她看来“无论是浩瀚的东海龙宫,还是恢弘的陈塘关城墙,都能自由探索,体验更立体也更有趣。知识传播方式和文化场景被无限延伸了。”

  不止“哪吒”题材,近年来,VR大空间在我国井喷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各地景区、商场、文博机构陆续推出《源起华夏》《布达拉宫·心愿同行》《风起洛阳》等超过200个VR大空间项目。“万物皆可沉浸”之下,文化在科技加持下焕发新生。

《源起华夏》画面

  最直观的体验之一,或许是文旅新场景的拓展。《黑神话:悟空》的爆火,让山西古建再次“出圈”。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永乐宫数字大展上,“悟空”取景地之一的山西永乐宫,其壁画上的“仙人”不仅穿越700多年岁月“动”了起来,游客还能拿起压力感应笔,跟着画师画出《朝元图》中缺失的壁画。

  在VR大空间中,历史不仅“动”了起来,还能为观众提供超越现实的体验。在浙江杭州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的“佛光朗照”体验区,游客只需戴上VR头盔,可一秒“魂穿”1937年的山西佛光寺,“跃”上房梁,以梁思成、林徽因“同款视角”,凝视古寺的千年时光。在网络平台上,有用户评论说“历史书里的场景居然活了”。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安海认为,VR大空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创新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展览的表现形式,也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边界,“沉浸式的体验,调动的是人的五感同时对信息的接纳,比单一的图文或听讲解的效率高很多。”

  “相较于传统电影,VR大空间实现了沉浸感的质变。”深圳影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金岗说,“电影观众是旁观者,而在《哪吒5DVR》中,用户化身参与者,让文化感知升级为全身心的情感共鸣。”

  “VR大空间的多线叙事和空间拓展,提升了文化传播的交互性、趣味性和记忆度,让文化以更立体的方式触达大众。”金岗说。

  多重因素助力下的爆发

  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VR大空间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首次突破12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从2020年的18%攀升至2024年的37%,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40%。

  飞速增长的规模背后,是政策推动、技术升级和需求爆发等多重因素共同助力的结果。

  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文博场馆、景区等文旅场景,运用VR/AR、元宇宙、全息投影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

  2025年3月21日,国家电影局正式印发《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首次将VR电影纳入电影管理体系。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国家电影局将VR电影的001、002号“龙标”颁发给了《唐宫夜宴》《隐秘的秦陵》两部VR大空间作品。

《唐宫夜宴》画面

  VR大空间产业生态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技术与设备的飞速突破。VR大空间的形式,降低了数字体验的交互门槛,使用户获得“行于境中”的沉浸式体验。

  “技术水平直接关乎用户体验。”金岗介绍,“5D、VR技术在动作捕捉、空间定位以及实时渲染等关键技术上不断突破,将5D全息技术与VR大空间交互深度融合,实现了‘裸眼全息场景+VR沉浸式互动’双模式体验,为用户带来了更逼真、沉浸感更强的体验。”

  VR领域最核心的技术设备之一是头戴式显示设备。IDC一份关于AR/VR头显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AR/VR市场出货量增长了10%。作为国内VR行业出货量最大的软硬件研发制造商之一,PICO目前已服务超过100家线下大空间运营方,《太空奥德赛》《遇见东坡》《时空迷局:恐龙危机》等多个项目获得体验用户的喜爱。

  据了解,PICO今年推出的新版系统在空间影像、AIGC、交互算法、混合现实、画质效果等多方面进行了优化和补充,以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拓展场景边界。

  VR大空间市场的爆发,还与消费升级需求息息相关。游客对旅游和娱乐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VR大空间沉浸式项目恰满足了这一需求,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随着消费者愈发追求品质性、体验性消费内容,在景区、商业地产等场景引入VR大空间项目成为吸引游客的有效途径。”金岗说,在文旅融合发展中,VR大空间将催生“超现实主题景区”。景区不再局限于自然景观与实体建筑,而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奇幻世界。

  “如果在体验完VR后,游客愿意进一步了解永乐宫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去永乐宫实地参观,那就是我们做这个VR空间展项的目的和意义。”安海说。

  体验感受参差不齐

  如今,打开点评类APP,能轻松在各大商圈、景区搜索到数字空间、VR探索馆、沉浸式体验馆等场地,这些大都含有VR大空间项目。暑期游玩高峰,经常一票难求。但在供需两旺的背后,VR大空间也存在一些隐忧。

  在众多用户评论中,“好玩”“沉浸感强”“很过瘾”是高频评价,但也出现了很多类似于“故事性有点弱”“流于形式”“叙事太单薄了”的点评,这体现了受众对更多优质内容的需求,内容为王,依然是吸引受众的最佳秘籍。

  “除了视觉、互动效果,大众也非常看重故事内核。如果所呈现的内容厚度不足,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那么整个产品都会沦为单薄的‘炫技’,无法持续吸引用户。”北京一家VR大空间运营经理陈先生说。

  尽管有三体、敦煌、三星堆等全民IP,目前来看,转化能力仍然不足,多停留在“场景还原”层面,未深入挖掘IP的情感价值与叙事潜力,且同质化严重,市面上文化、历史类题材偏多,内容更新也不及时,难以吸引用户持续消费。

  “沉浸式体验还需聚焦‘叙事驱动+多感官共振’,通过多线程的剧情设计,让观众在每一次探索中建构新的叙事;引入温度、触觉与气味等多维反馈,让角色扮演超越视觉边界。”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沉浸式空间设计师钟毅认为,沉浸式体验要深耕地域特色,将真实场景与技术叙事结合,既保留文化深度,又强化现场体验,在观众心中留下持久的情感回响。

  在金岗看来,当前VR大空间发展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硬件成本居高不下,高精度定位设备、专业级VR头显采购及维护费用高昂;二是内容开发周期长、人才稀缺,既懂传统文化又精通VR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导致优质内容产出速度较慢;三是行业标准缺失,不同厂商的设备、内容格式不兼容,难以形成规模化生态,阻碍了产业的快速扩张。

  此外,版权问题也不容忽视。“对于优秀作品一定要有版权注册的意识,制定相应的鼓励创作和绩效奖励机制,这样才能持续开发出优秀产品,规范行业发展。”安海说。

  VR大空间还有多少“空间”?

  作为当下最新鲜和最具想象力的赛道之一,VR大空间技术有望深度渗透文化产业,催生出多元化的全新业态,重塑文化体验与传播模式。

  开着卡丁车玩VR游戏,是VR大空间目前最新玩法之一。8月2日至4日,在哈尔滨举办的2025企业家太阳岛年会展示区,新华网与元境天成、芒狗动画、影链科技等机构合作推出的VR卡丁车项目,受到与会嘉宾的关注。

  在传统卡丁车的基础上,戴上头显“跑酷”,穿上体感背心,通过振动感受“中弹”,一键“穿越”到不同的虚拟赛道,同时还能实现多人在线竞技。车机与游戏引擎深度融合,能实现精准的震动控制,模拟各类路况,同时模拟各类受击体感。

玩家体验VR卡丁车  

  “VR画质非常清晰,很刺激,漂移的感觉也很拉风。”体验过VR卡丁车的玩家吴女士说。

  将VR技术运用在卡丁车上,是虚实共生的最典型实践。四川元境天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蒋帅介绍,VR卡丁车不仅保留了传统卡丁车的体验感,在VR大空间定位技术的加持下,打造出全新的视觉、体感、沉浸、交互体验,可以多人在线竞技,赛道也非常多元,同时用专业院线制作团队打造影视级视效。

  “精彩的故事架构、完整的场景设计、流畅的动线布局以及精准的情绪节奏把控,一直是我们的关注重点。”谈到如何做出“好玩”的内容,蒋帅告诉记者,在项目筹备和前期开发阶段,团队会从文化艺术角度出发,通过充分预演来打磨优质内容,到了核心制作环节,将对剧本进行严格筛选,并依托高性能硬件设备,为玩家打造高品质游戏体验。

  VR大空间的想象远不止于游戏。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对于濒危或无法实地参观的文化遗产,如古楼兰遗址、圆明园原貌,可通过高精度建模与VR大空间技术还原。

  在文化教育领域,VR大空间将催生“沉浸式历史课堂”和“虚拟文化研学”新形态。通过多感官交互,历史事件、文化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真实体验,极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与知识吸收效率,推动教育向体验式学习转型。

  在文化演艺方面,VR大空间将打破传统舞台的物理边界,创造“观众即主角”的交互式戏剧。观众佩戴VR设备进入大空间,可自由选择跟随不同角色的视角,甚至直接参与剧情发展,影响故事走向。

  此外,VR大空间还将促进“UGC(用户生成内容)文化社区”的兴起。用户在体验VR大空间后,可利用官方提供的工具,自由创作、编辑属于自己的文化故事与场景,并分享到社区平台进行互动,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

  “VR大空间让文旅产业有了新的体验形式和商业模式。它能让文旅项目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吸引更多游客,也降低了文旅项目的运营成本和游客的消费成本。同时,为文旅产业创造了新的盈利点,如虚拟商品、数字藏品等。”天成嘉华产品人员戴先生说,文旅产业为VR大空间提供内容源泉,VR大空间为文旅产业发展赋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VR大空间连接着开发者、运营商、消费者三方,涉及的生态十分复杂且多变,只有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道路,整个行业才有望迎来发展快车道。”PICO视频负责人熊俊杰说。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