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央视大型融媒体报道《智造中国》:四川智造“清”装上阵 有“备”而来

导语: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工信部共同打造,财经节目中心推出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智造中国》,今天走进四川省。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工信部共同打造,财经节目中心推出的大型融媒体报道《智造中国》,今天走进四川省。

  火热的三线建设为四川奠定了体系齐全、规模壮大的工业基础,也造就了一批重工业城市,为我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大国重器。

四川德阳:走进大国重器诞生地 看“老厂房”的蝶变新生

  记者来到四川德阳东方电气的一座生产车间,在这个车间,不管是地面遍布的大型装备,还是空中纵横的天车,都让人感受到这里超强的制造能力,这座厂房长400米,高33米,在建成时被称为中华第一跨。

  世界上没有两条一样的河流,水电设备也都需要定制生产,在这里看到的大多数产品都是世间仅此一件,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是众多大国重器的摇篮,溪洛渡、白鹤滩、华龙一号发电机组的重要部件都诞生于此。

  1、上新了!水电机组三维测量间“开门迎客”

  本月,这个厂房刚刚完成了建成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智能化改造。这里有行业内建成的第一个三维测量间,测量的第一件产品是一个抽水蓄能机组的底环,直径达到了6米,机械臂会对它进行全面扫描,精度达到0.03毫米,一根头发丝掉在上面也会被当作异物识别。大部件三维测量难度就在于,尺寸每长一寸,结构复杂一点,分析数据都可能成倍甚至成指数倍增长。

  这里还有一些正在排队等待测量的产品,和底环组成了导水机构的基本框架。在它们出厂之前都要经过预装配验证质量,之后再分拆发货,就连个头不算大的导叶,每根重达1.5吨,顺利安装一根需要2个小时,如果是一整套抽水蓄能机组的导水机构,总共涉及的主要零部件超100种,数量将近1000件,组装周期超过30天。

  产品造出来后,是否合格需要30天之后才知道吗?现在有了更好的办法。

  这里一块屏幕上展示的是行业首创的数字装配,它是基于三维测量的实际数据,构建出真实装配效果与设计效果的比对。

  装配精度有赖于加工精度,通过持续的数字化改造,车间里的老机床手艺也越来越老练,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球阀,相当于是水电站的水龙头,一天开合可能达20次,即将接受的压力测试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面积承受120公斤的重量,要承受如此高强度的重量必须采用金属“硬接触”方式进行密封,这间厂房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滴水不漏的巨型球阀。

  2、焊接机器人集群:“小巨人”围坐“绣花”干劲十足人人夸

  现在画面里是葛洲坝改造项目的二号机组的水轮机转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轴流式水轮机转轮,直径达到11.3米,重达550吨,转轮体的外观是不锈钢结构,实际上它是通过3D打印的方式焊接上去的,焊接面积达到了32.7平方米,堆焊重量达3.8吨。

  完成这件作品的就是行业内首个焊接机器人集群。可以看到机器人有的三三两两,分工合作,有的独当一面,它的定位精度可达0.2毫米。机器人最高7米,操作半径达到4米,能满足车间里所有部件的焊接需求。这些机器人没有固定工位,哪里需要就搬到哪里,不管严寒酷暑,依然干劲十足。

  这里见证了我国大型发电装备研发制造的变迁,发车通道上又有两辆货车准备发运,曾经,这扇门的开启总会引来市民的围观和相送,如今大家已经习惯,越来越多的大国重器从这里走向山河湖海,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葛洲坝机组“回家”:穿越时空 顶峰相见

  四十多年前,葛洲坝水电站大机组的研发制造正式开启了东方电气制造大国重器的篇章,安全运行超过四十年的葛洲坝水电站已临近运行期限,当葛洲坝改造项目再次回到诞生地,会经历怎样的蜕变呢?

  7月16日,葛洲坝水电站首台1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改造完成,顺利投产发电,历经40多年,葛洲坝水电站重焕青春。 

  1981年,葛洲坝水电站两台17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的消息震惊世界,外界纷纷猜测中国到底使用了怎样的秘密武器。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水轮机分厂原厂长 熊茂云:当时连手摇计算器都没有,就凭一个简单的计算尺,用游标尺来找答案。它的精度远远赶不上计算机,但我们还是把机组造出来了,造得很好。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葛洲坝副主任设计 宋渭滨:它现在依然是世界上直径尺寸最大的水轮机组,现在我们造这样的大型机组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走进车间,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水轮机分厂原厂长熊茂云一眼就认出了正在预装的葛洲坝大机改造2号机的转轮,曾经需要6名工友三班倒两个月才能铲磨出一片的庞然大物,如今出落得精致灵动。 

  40多年前,叶片的完工并不足以让熊茂云宽心,因为预装环节,往往会开启无数次的返工和吊装。 

  为了更好地发挥三维协同设计优势,年轻的工艺团队正在为这些功勋机床搭建数字孪生系统。

  从设计到发电,葛洲坝机组改造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而曾经,老厂长却和工友们举全厂之力足足干了10年。 

  水轮机转起来,带动发电机发电,这张老照片的背景就是发电机的核心部件定子,这个定子大约由20万片冲片组成,当时,定子冲片全要靠人工从产线上接下,再一片片叠好。 

  如今,老厂房里建起了行业首个定子冲片无人车间。从投料到叠片,近10道工序,机器人一气呵成。

  葛洲坝大机组诞生时,它是全厂人的掌上明珠,而当它再回到这里时,巨型机组的队列已排起长队。

  今年八月,东方电气建成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产线上昼夜不息正在加紧生产的就是首台我国自主研制的重型燃气轮机G50的第一个商业订单,它的研发、制造,打破了长久以来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制造能力不断升级让更多大国重器触手可及。 

四川“智”造:精准招商 增量项目数字先行

  大型发电装备只是四川制造业靓丽的名片之一,“双碳”目标的提出让四川在清洁能源装备领域找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在现代工业体系的打造中,四川怎样推动存量、增量齐头并进,实现从四川制造,到智能制造,再到四川创造的转变呢?财经频道记者对四川省副省长罗强进行了专访。 

  四川省副省长 罗强:以前那些运料车它是用Wi-Fi的,但是Wi-Fi会受到很多干扰,现在直接用5G了,所以它的性能更加稳定。 

  从这条325米的参观通道看到的只是这个光伏电池智能产线的冰山一角,厂区实际面积相当于11个足球场,2021年投产,5G信号全覆盖。这是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电池供应商在四川建设的第三个基地。 

  四川省副省长 罗强:对增量项目要按照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等标准。从生产线的规划设计上就一定要数字化,要来投资,要来发展,必须得上到这个层级,这样整体提升了我们在新的增量上它的技术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

  与配套成熟,起步更早的东部相比,四川怎样来吸引产业的入驻呢?今年7月,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召开,48个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集中签约,总金额达到962亿元。

  四川省副省长 罗强:就是低碳能源,零碳能源,所以在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中,包括在后续的运行过程中,它的碳排放是极低的。突出我们的清洁能源优势,下一步就把这些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把它发展起来,提高它的现代化水平。 

  3、四川智造:“清”装上阵 有“备”而来

  四川现有工业企业8.4万户,面对巨大的存量该如何发展智能制造呢?在德阳一家家居企业5G工厂的柔性生产线上,一位工人向罗强演示了如何通过扫码辅助生产。 

  这条产线上的订单来自千家万户,板材的规格则千差万别,复杂的生产密码就隐藏在小小的二维码中。设备完成扫描后,会自动排产、分拣和发货。 

  四川省副省长 罗强:通过智能化以后,劳动强度极大降低了,工作环境好了,安全性提高了。 

  四川作为人口大省,也是巨大的消费市场,特色消费品和电子信息、重大装备一同成为四川“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三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四川省副省长 罗强:尽管是传统产业,但是市场潜力很大,面向亿万的消费者,需求是不一样的,都可以数字化,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它的适应性。

  在从制造业大省向强省跨越的过程中,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 

  4、四川创造:移“大树” 育“苗圃”填空白

  四川省副省长 罗强:需要招商引资,要把大树移过来,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苗圃,要从小来培养。不光是生产产品,而且要把这个产业生态圈建好,我们就近配套有一批这种企业成长起来,制造业的基础就会更加雄厚。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