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罗小布问道】广电媒体深度融合2.0系列讨论(7-1):难题建议小贴士 ——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导语:广电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全方位的改革工程,不仅是体制和机制,还有技术、内容、文化等,自然会遇到许多难题,只要敢于创新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

广电媒体深度融合是一项全方位的改革工程,不仅是体制和机制,还有技术、内容、文化等,自然会遇到许多难题,只要敢于创新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

一、体制及其收入支配问题

广电融媒体有三类体制,分别是一类公益、二类公益、三类公益。不同类别的公益,不仅是积极性不一样,收入支配权也不一样。一类公益是全额事业拨款,严格的收支两条线,收入与支出没有关联;实践证明,由于缺少激励机制或激励机制不足,员工没有什么积极性,更别说具有一定风险的创新了。二类公益,差额拨款,表明上要求积极开拓市场,鼓励市场经营,以弥补事业拨款的不足;但实际上,也是收支两条线,“收容易、支难,与员工收入挂钩更难”,所谓的激励机制也多是“驴粪蛋子表面光”,加上各种严格审批和审计程序,激励方案不仅难批,批了也很难操作。三类公益,完全自收自支,由于大量媒体公益服务难以用市场化来补偿,以及大多数广电融媒体能力不足,加上当今社会风气,没有一定的保底,难以稳定军心和招聘人才。

三类公益各有利弊,相形之下,二类要利多弊少,所以,全国多数广电融媒体都选择二类公益。现在的问题是,能否把二类公益的“弊”再降低一点?也就是,能否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争取更多有利于广电融媒体发展的权利,将二类公益与三类公益结合一下?

有一个建议,抛砖引玉地提出,供大家讨论、参考或实践。这个建议就是把政府拨款精选化,再在精细化的基础上转变为政府购买服务;也就是,让政府明细地知道,所拨付款项是干什么的,包括工资费用、指定的内容制作费用、基本的管理费用、技术升级费用等;最终,建议政府对广电融媒体实施“二类公益、三类管理”,也就是,政府购买服务的部分,按照服务清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其他部分采用自收自支。

二、人才问题和人手问题

多数广电融媒体的收入不高,难以招聘到高水准的人才,更何况编制有限。一旦出现招聘,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杜绝“七大姑八大姨”,历史经验已经告诉了各级广电融媒体“请神容易送神难”。

抛砖引玉的建议是,充分利用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第二大生产体系,即混合所有制的工作室生产体系,以及第三大政府IP打造活动资产经营化生产体系;也就是,吸纳互联网思维,“追求为我所用,不追求为我所有”。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市场化“大包”和“小包”手段;所谓的“大包”,简单地讲就是“只注重结果,不关心过程”,典型的“结果导向,数据说话”;所谓的“小包”,简单地讲就是“既关注结果,也把控过程”。小包要求广电融媒体派出项目经理,授权其负责项目开发、实施和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小包”不仅是广电融媒体既可管可控又市场化的方向,更是人才积累的方向,特别是面向政府IP活动资产经营化。总之,该建议基本思想是:广电融媒体发展的基石是工作室所吸引的各类社会人才,融媒体发展的纽带是工作室的混合所有制,融媒体发展的支柱是为我所有的项目经理。

需要提醒是,按照《公司法》,所有权、经营权、收益分配权可以分离。也就是说,“三权”可以灵活的配置或交换。例如,所有权占51%,不等于收入分配权也是51%,不等于一定拥有经营权。又例如,所有权不占51%或低于50%,不等于丧失控制权,更不等于丧失了采购权。

三、广电融媒体“只合不融”问题。

一些广电融媒体机构挂牌了,报业、电视、网站等新媒体机构合起来了,由于各种原因,依然是各自为政,“液体、固态、气态”分明,甚至水火不容。传统广电的制播依然是难以分离或“涛声依旧”。表面是移动优先,实际上是“我先播,你拆条”,严重制约了广电融媒体的发展。

抛砖引玉的建议是,合理分析、抓住机遇、创新突破、自我边缘化,“开着车子换轮子”。所谓的“合理分析”,是因为改革不能让传统正常的生产停滞,报纸还是要出、频道还是要播;也就是,固守原来的生产方式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所谓的“抓住机遇”,就是继续采用传统方式不仅难以发展,连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因此具有内在转变的机遇。所谓的“创新突破”就是“收‘垃圾’,炼黄金”,简单地,就是将最差频道、最差的报纸或版面与新媒体合并,让新媒体成为品牌多栏目-多渠道化的新兴全媒体,引入新的机制(如承包、允许容错、给予培育期、配套激励机制、适度授权等),注入新的资源,眼睛向外开拓新市场。

需要说明的是,成功的创新往往不是大张旗鼓、众目睽睽;而是“自我边缘化”,暗中扶持,进而为新兴全媒体的发展构建内部相对宽松的环境;一旦新兴全媒体发展起来了,许多问题就自然而然地破解了,即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以OGC组织UGC/PGC生产体系为例,尽管完整的配置是“主持人群体+社会名流群体+基层干部群体+志愿者群体”,新兴全媒体开始不要惦记传统的媒体主持人,要么打造自己的主持人,要么在“社会名流群体、基层干部群体、志愿者群体”中选拔主持人,也就是,新兴全媒体在没有成长起来之前,要主动规避与传统的媒体的矛盾,这绝对不是“鸵鸟政策”,而是“以退为进”。

还需要着重说明是,采用新兴全媒体边缘化策略,与广电媒体深度融合的要求并不冲突,更不是背道而驰,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目的都是为了尽快实现传统媒体向新兴全媒体转型,是为了保护支持新兴全媒体的领导、争取资源、减少内耗、“开着车子换轮子”的权宜之计。

“建议小贴士”都是抛砖引玉的建议,旨在邀约同仁共同讨论,所陈述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批判和质疑。

【责任编辑: 田文瑞 】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