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时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北纬39.78度,东经118.44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随后有网友表示,在地震发生前,电视里弹出了预警信息。
看到这个消息,不仅让中广互联想起了去年6月份四川那次地震中出现的预警:当时,四川多地提前通过警报、电视和短信等方式发布预警。其中成都市提前61秒左右收到预警,共有110个社区实现“大喇叭” 倒计时,为大家及时疏散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其实早在2018年5月3日,四川省科技厅、德阳市政府、宜宾市防震减灾局、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就共同组织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开通首批市州电视地震预警,德阳市、宜宾市、绵阳市平武县、凉山州德昌县、成都崇州市、成都大邑县、成都蒲江县等11个市县的广电电视开启电视地震预警。实现在大震时,开通电视地震预警服务的广电机顶盒将通过电视发出预警,在地震波及电视用户前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四川省广电网络在全国率先将省级广电网络与地震预警网对接,为全国首个启用电视地震预警的省级电视网络。
2019年4月20日,由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办,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承办的地震、地质灾害“防抗救”理论与技术研讨会暨多灾种监测预警及发布的科技、政策和法规论坛在四川成都举行。研讨会上,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杪介绍说,四川广电网络已打通了地震预警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的传输通道,解决了“科技惠民”普遍化和均等化难题,体现了四川广电网络作为国有企业服务社会的使命和担当。“目前电视地震预警功能已经覆盖了全省79个区县,接下来将加快实现四川省家庭用户全覆盖,不久的将来,希望全国电视用户都能享受地震预警服务。”
8月22日,四川省广电网络公司联合成都高新减震研究所研发的电视地震预警系统亮相BIRTV2019展会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电视地震预警是四川省广电网络公司推出的公益服务,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对正在发生的地震及时预警,已成功预警数十次地震,无漏报、误报。在长宁6.0级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渠道,提前10秒向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十日内相关新闻点击量达22亿人次,为群众逃生避难赢得了宝贵时间。
10月16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对外宣布,继2018年5月在四川德阳、宜宾开通电视地震预警服务以来,经过一年多努力,目前已经实现地震预警服务延伸至四川所有21个市州,覆盖四川76%的县份。
据悉,目前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和相关单位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已覆盖我国地震区90%人口,面积达到220万平方公里,公开预警包括芦山、鲁甸、九寨沟等50余次破坏性地震,并通过广播、电视、手机、专用接收终端等方式服务学校、乡镇、企业等。
百度百科显示,电视地震预警,是指当地震来袭时,通过电视、网络等为民众提供地震预警服务。随着电视预警信息的首次发布,地震预警技术已实现了在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及专用接收终端上的全覆盖。该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地震波和电波的时间差发出警报———当地震发生后,系统通过电波讯号,抢在地震波到来前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避险。可以说,作为地震预警服务提供预警信息的传递链路,广电网络电视的覆盖面广、延迟短,是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理想渠道。
“不要小看这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指出:“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伤亡14%,时间为10秒时,减少伤亡39%,时间为20秒时,减少63%。电视地震预警是政府与技术研发单位、企业在灾害预警领域通力合作、协助创新的结果,希望能和更多的伙伴合作,全面解决我国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据介绍,电视地震预警系统是一个全自动的物联网,可实现全自动的秒级响应。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布设密集的地震预警监测仪,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地震预警警报,民众据此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今年6月1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应急广播平台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通知。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文件(财建字[2016]60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对于应急广播建设,此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朱咏雷曾明确指出,应急广播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应急信息播发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基层宣传工作、把党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密切协同配合,增强工作合力,加快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广电总局工作安排,充分认识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全力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步伐。
二是积极作为,扎实推进。细化完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列出问题清单,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根据应急管理工作需求,进一步完善应急广播技术系统;尽快完善应急广播中央平台系统,加快推进广电总局预警调度控制自动指配系统扩容改造。
三是强化效果导向。完善技术标准,加快科技创新,推动卫星、5G、融媒体在应急广播体系中的应用,积极运用新技术提高应急广播调度的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健全制度规范,推动出台《应急广播管理暂行办法》;积极争取应急管理部门的支持,共同推动各地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可以说,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问题已经是各地广电局重中之重的工作。尤其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战役中,应急广播大放异彩,在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科学知识,教育引导群众积极理性应对疫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近年来各地广电局的几大重点工作之一。
此前,四川广电局发布消息称,四川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哪里?中广互联发现有三方面值得关注——
先来看——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和扶贫攻坚方面:
该消息中提到,四川广电局把应急广播“村村响”建设列入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和扶贫攻坚工作,从三方面探索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建设、管理、应用“四川模式”。
一是建立统一的财政保障体系。省级财政按100万元/县标准补助贫困县县级播控平台建设,每年按10万元/县补助运行维护经费。
二是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市级应急广播系统工程技术指导方案》、《县级应急广播系统工程技术指导方案》等规范性文件,规范系统构成、主要功能、接口协议、设备配置、安装施工等。
三是构建特色的运行维护体系。制定《应急广播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和《应急广播体系运行维护管理规范(试行)》《村广播室公共应急广播管理制度》等制度,将全省应急广播纳入应急管理体系,纵向联通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广电总局监管中心调度控制系统,横向对接应急、气象等部门。
无论是建立统一的财政保障体系、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还是构建特色的运行维护体系,都证明着四川在应急广播建设体系中,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属于当地的发展模式。
再来看——服务全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工作:
之前,广电总局官网也曾对四川广电局充分发挥应急广播“村村响”作用,积极服务全省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工作大局的事情给与了肯定,并具体提到了其迅速落实、广泛宣传、精准传播、收效良好这四个具体工作规划。
回顾过去,5月7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与冕宁县交界处发生森林火灾,和此前的“4·20”芦山地震、“6·17”长宁地震、雅安的洪涝灾害发生后一样,应急广播发挥了紧急疏散群众和提前预警的重要作用。
最后来看——今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
今年全国两会上,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王兆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既不能集聚开会,又需要及时组织群防群控,应急广播就成了乡镇干部的“嘴”、村社干部的“腿”。
“应急广播为农村疫情防控织起了‘安全网’,成为了防疫‘神器’。在宣传思想方面,发挥着宣讲队的作用。田间地头‘大喇叭’充满本土气息的乡音土话,使宣传内容更加入耳入脑入心。多地将应急广播系统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城市数字信息管理服务中心统筹建设,为应急指挥、便民利民、绩效监察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王兆说。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