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地面频道成立联盟,谁说我们买不起好剧?

导语:3月30日下午,江苏城市联合电视传媒公司、北京影视、河南都市、广东南方、浙江科教、山东齐鲁六家频道共同成立“地标联盟”,联合购买优质电视剧。

  (作者系《中国广播影视》杂志记者万梦)

  “谁说我们买不起好剧?”3月30日下午,江苏城市联合电视传媒公司、北京影视、河南都市、广东南方、浙江科教、山东齐鲁六家频道共同成立“地标联盟”,联合购买优质电视剧。

  电视剧向来是电视台的资源制高点。由于价格高、制作周期长、发行模式的局限性等问题,目前大量好剧都被省级卫视垄断,地面频道拿到好剧并不容易。

  然而,与省级卫视一样,电视剧对地面频道的收视贡献不可小觑,且地面频道需求量很大。据统计,2013年18:00~24:00时段内,全国154家地面频道共播出2300部电视剧。

  江苏城市联合电视传媒公司总经理于勇表示,“地标联盟”增加了地面频道购买好剧的价格优势,六家地面频道联合给出的价格相当于一家一线卫视的出价,且六家地面频道对于强情节类型的电视剧口味一致,更容易联合购买。除此之外,六家频道可以联合颁奖、联合宣传、联合定制,放大平台优势,提升整体购剧实力。

  记者从会上获悉,倘若未来电视剧“一剧一星”成为可能,在电视剧发行市场上,“1+X”模式(1家省级卫视+X家地面频道)或将成为主流。

  事实上,目前电视剧发行模式相比前几年已有明显改变,各个地面频道购剧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地面频道两级分化十分严重,一些地市台的确存在剧荒现象,但此次'地标联盟'中的六家频道均为强势地面频道,在购买优质剧目上更具有话语权。”山东齐鲁频道总监徐龙河说。

  在目前的电视剧购销市场上,地面频道联合购剧是否可行?地面频道购剧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广电独家与微友分享下文,深度解析近两年地面频道的购剧实情。

  “我们目前就是在等米下锅。”在谈到今年电视剧的采购情况时,一位地面频道的总监这样说。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已然进入了高产量、高投入的“大剧时代”。在这个大剧时代,有将近一万集的电视剧由于产量过剩,囤积在制作公司手中,面临着播不出去的尴尬,而一些地面频道却因为平台和资金的弱势,在此时闹起了“剧荒”。

  地面频道的尴尬

  “剧荒并非个别情况。”石家庄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王君花告诉记者。目前一些卫视的电视剧播出计划已经排满明年,一些电视剧甚至出现了排不上号的情况,而地面频道的购剧人员却还在茫茫剧海中寻找今年播出的剧目。

  并非电视剧在产量上供不应求,也并非市场上没有好剧,而是价廉物美的东西太少。“要好剧,还要便宜”成为了各地面频道之间心照不宣的一条购剧铁律。“囊中羞涩”是目前地面频道普遍面临的尴尬。

  据了解,2012年,江苏卫视的购剧经费10个亿,湖南卫视2012年新增加了“金芒果独播剧场”之后,更是将购剧投入扩充至15个亿,而东方卫视单单用于投拍自制剧的经费也已达到2-3个亿。同各卫视的财大气粗相比,地面频道已然跌在了拼剧的起跑线上。

  以地面频道中的强势者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为例,2012年该频道购剧经费7000万元,在地面频道中领先,但与卫视十几亿的投入相比,也仅仅只是个零头。虽然浙江地区的地面频道在购剧上略强于其他省市,不过,据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总监陈方柱透露,2012年频道的购剧经费也不超过3000万元。

  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近年来,电视剧演职人员薪酬暴涨,直接导致了电视剧成本的翻番上升,“剧很贵,好剧更贵!”这是近年来电视剧交易市场的真实写照。曾经的赵薇版《京华烟云》成本80万元/集,戏中大腕儿云集,可谓当年的大剧。而现在,单集80万元左右的戏只能被视为一般水平的剧。

  从购剧的单集价格上来看,2006年前后,卫视买剧的一般价格为8-10万元/集,随后的两年升至12万元/集、25万元/集,到2011年前后,一般水平的剧,卫视首轮四颗星购买的均价已达40-45万元/集。

  相对于卫视的涨幅情况,地面频道的涨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以江苏地区的城市台为例,2006年前后,该地区城市台买剧的一般水平是4-5万元/集,六年之后的今天,这些电视台买剧的平均价格仍然在5万元/集左右徘徊。显然,这与电视剧成本上涨的幅度不相匹配。

  目前,一些一类价格地区买剧也只能出到卫视的零头,以北京地区为例,地面频道买剧最高的价格水平为7-8万元/集,与之水平相当的是江浙地区,有消息称,当年张纪中版的一部金庸武侠剧在浙江影视频道卖到了9万元/集。湖南地区的地面频道买剧的水平在2-3万元/集,而另外一些弱小地区的地面频道连单集一万元都出不起,只能出价几千元一集来买一部剧。

  无论是对于卫视还是地面频道来说,电视剧都是其提升收视率的利器。由于大部分地面频道对于电视剧的依赖程度十分严重,一旦电视剧的收视上不去,整个频道的收视都会受到影响。电视台的购剧经费来源于各自的广告创收,广告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能否出得起钱买剧。据了解,湖南地区的一些地面频道每年广告收入不过几千万元,而即使是买剧上能出到相对高价钱的浙江地区,频道每年的广告收入也不过2-3个亿。

  2012年,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地面频道的面前。由于电视剧中插广告的取消,使得电视剧播出时段的广告时间相对缩短,电视剧的广告承载量急剧下降,而随之带来的是单位时间内广告价值的提升。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广告成本的增加,一部分广告商为了保证覆盖面和宣传影响力,很有可能舍弃地面频道的广告投入,集中资金来确保上星广告。这对于地面频道的购剧资金无疑又是一个挫伤。

  据了解,目前地面频道提升收视率的法宝除了电视剧之外,还有自办新闻栏目。不过一些以自办新闻栏目为主的频道在电视剧方面也丝毫不放松。齐鲁频道虽然全天已有超过10个小时的自办栏目,但当谈及购剧问题时,该频道总监徐龙河依然感慨:“电视剧很重要!不可小视。”据该频道总编室主任许振透露,2012年打造黄金档的剧目,全年需购买1000集,约30部左右的电视剧。

  4+X,天上欢喜地上愁

  地面频道越来越难买到好剧,这并非是近两年来形成的趋势。事实上,这颗苦果早在六年前就已被竞争对手埋下。

  在2005年11月下旬的四川电视节上,武侠剧《雪山飞狐》的内地独播权被浙江卫视以85万元/集的价格购得,该剧不仅创下高记录的卖价,同时也成为了第一部在省级卫视平台上首播的国产电视剧。随后,浙江卫视宣布了一条更具震撼力的消息,未来浙江卫视将采取“4+1”的新购剧模式,联合3家省级卫视和1家地面频道,共同出资购买电视剧,这5家电视台共同拥有所购剧的全国首播权。至此,电视剧仅由地面频道首播的年代一去不返。

  2006年之前,电视剧的首轮播出平台通常是地面频道,“一些电视剧发行方恨不得将全国31个省市的地面频道都铺一遍。”自“4+1”的购剧模式被提出之后,新的购剧模式又演变为“4+X”,即4家省级卫视和X家地面频道,通常X不超过8家 。

  “4+X”的购剧模式无疑是“喜了上星台,愁了地面台。”这种模式使得电视剧发行的主攻方向转向了卫视,地面频道被迫退出了电视剧播出平台的第一阵容。

  在王君花看来,现在的地面频道和央视、省级卫视所处的是同一个竞争市场。以石家庄电视台为例,该地区一共能收到89个电视台,其中央视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达到30%以上,省外的其他卫视也占据30%以上的收视份额。作为一个地面频道,石家庄电视台只能主打本土市场,不过,本地观众在收看时显然不会考虑播出平台的地域性,“正如消费者在买东西时看的只是商品本身,并不在意是本土品牌还是外地品牌。”站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但实力却悬殊巨大,地面频道自然是处于弱势。
此番言论也得到了陈方柱的认可,他告诉《中国广播影视》记者,目前地面频道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省级卫视,尤其是在“限娱令”之后,卫视在短期之内研发新节目难以保证收视,于是采取最保险的方法——开始大手笔拼剧,一些好剧都已被卫视垄断。

  在电视剧制作方看来,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卫视既然花了高价买剧,自然希望所购的剧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是首播,而非二轮剧,以此来提升收视率和广告价值。目前,不少卫视购剧时都会提出,所购剧只能发行不超过8家地面频道,更有甚者还会提出禁止在地面频道首播,直接上星以保证所购剧在全国的首轮效应。

  “目前电视剧成本已经上升到不进入上星就必然亏损的局面。”国龙联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裁王鹏举说。假如一部成本60万元/集的戏,卖给上星卫视45万元/集左右,几家地面频道加起来卖到30万元/集,再加上网络版权和二轮的销售,基本可以有50%的毛利润,但如果一部单集成本100万元的戏继续按照这种模式发行,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亏损。“只要超过100万元/集的剧,就只能盯着一线二线的卫视去拼。”

  价高者得,这条铁律适用于任何一种市场,电视剧交易市场也不例外。以地面频道3万元/集的价格买剧来算,10家地面频道一共可以出价30万元/集买剧,而这样的价位仅仅一家二线的卫视就能出得起,价格的弱势使得地面频道已经失去了市场话语权。而去年在电视剧购买市场上崛起的视频网站也已争得一席之地,实力目前已经超过了地面频道,据业内人士透露,一部好剧在视频网站上就能卖到50-60万元/集,这样的价位即使15家地面频道加起来也仍然买不起。

  过去电视剧制作方十分看重在央视平台的首轮播出,而如今,成本高昂的电视剧使得制作公司更加追求投入产出比,看重资金的快速回笼。由于央视的播出需要中宣部审批,并且给出的价位并不比卫视高,很多制作公司直接奔着各大卫视而去,央视也正在逐渐失去优势。之前湖南卫视热播的《夫妻那些事》,随后也登上了央视八套的黄金档,作为二轮剧播出。

  卫视的巨大影响力和视频网站的崛起,使得诸多制作公司在发行之初最先看重各大卫视,其次是视频网络市场,最后才考虑地面频道。在这种局势下,地面频道只能退而求其次。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发行总监张培告诉记者,由于买不起高价的首轮剧,许多地面频道开始考虑购买某些二轮播出的剧目。“目前我们只能买几部首轮剧,再挑选一些经典的二轮剧来补充。”和每一家地面频道的处境一样,长沙电视台经贸频道的副总监路敏也很无奈。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大的影视公司实行了阶梯式生产,针对一线、二线和地面频道设计了不同档次的电视剧,产销提前定位。《雪豹》和《黑狐》两部剧就是北京梦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产销提前定位成功的例子,这两部剧均为四川卫视独播,价格并不贵,在50~60万元/集,二轮依然卖得不错。
在制作方看来,电视台购剧的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实力强的电视台能出得起高价买好剧,收视提升,广告创收增加,实力进一步强大。而弱势电视台买不起好剧,广告创收上不去,自然无法翻身。马太效应是电视台永远也绕不出的圈子。

  团购剧,美丽的传说?

  一家地面频道势单力薄,如果联合起来,能否在好剧的拼夺中分得一杯羹?

  实际上,地面频道“团购剧”并非新鲜事,不少城市电视台都组织了省内购片联合体。比如黑龙江省的城市协作体,每年大约购买15部左右的电视剧;2004年,广东省内21家城市电视台曾联合购买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的全省版权,并于第二年在各台同时联播。这种购片协作体大多是自发组织,通常由各台出资,由省会台担任会长台,组织省内各城市台联合购片,分摊成本。但是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各台出资多少、究竟选什么片子等问题成了主要分歧,如果分歧严重甚至危及到购片联合体的生存。

  在这方面,江苏城市电视台协作体显然更加成熟,该联合体早在1987年就已成立,目前已经联合了江苏省内所有的地市级台,并且在2005年成立了江苏城市电视联合传媒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南京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副总经理于勇告诉记者,联合体不仅集合了资金,还提高了江苏城市台拿到好剧的砝码。

  由于各城市台互相不覆盖,无需协调同时播出的问题,而购剧出资的多少也经过各台的商议达成了一致。南京台作为“老大哥”,过去通常都会出资50%,现在虽然降低了,但仍然保持在40%,剩余的60%就由各台根据每年的广告收入折算成比例,以此确定各自需要投入的资金数。

  最难解决的问题不是各自出资多少,而是买什么题材的剧。对于各城市台来说,地域性太强的剧不能购买,只能选择比较大众化的。据于勇透露,2005年公司化以后,联合体对各台尤其是收视比重较大的台做了一些收视情况的调查,根据各台提供的收视数据,对收视人群和收视好的剧进行分析,并绘制成圆形图。“同心圆或者各个圆交集的部分就是购剧时优先考虑的题材。”于勇说。根据收视数据的分析,目前江苏城市台共识最多的就是40岁以上、偏女性题材的剧。

  如果这种联合能继续扩展成全国范围的,也许就能改变地面频道购剧的困境。但显然,制作方和地面频道对此的态度都不太乐观,因为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

  在制作方看来,即使十几个地面频道联合起来,实力仍然抵不过一个二线的卫视,联合全国的地面频道无疑是一个项浩大繁琐的工程。而一些地面频道则认为,目前各个频道的广告收入从几个亿到几千万元不等,各自的购剧经费也差距甚远,一些台的购剧投入太少,甚至有一些地市级以下的电视台已经不再买剧,直接开始盗播电视剧。联盟协调起来十分困难,由谁来牵头更是难题。

  不过,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了这种尝试。CUTV城市网络电视台共联合63家城市台,这虽然是一个新媒体性质的联合体,但如果能够联合起来购剧,力量也不能小觑。CUTV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有联合购剧的意向,但具体能否实现还需和63家会员台进行探讨。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节目生产公司,光线传媒早在2006年就已联合100多家城市台成立了联购网,共同购买节目资源。虽然这100多家城市台大多为三四线城市,但串起来几乎能铺满一张全国地图。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曾透露,未来会有联合购剧的计划。不过在公司2011年的年度报表中,联合购剧并未体现在联购网的业务中。随后记者联系到王长田,他透露,目前公司会放缓这个计划,观望市场之后再做具体的安排。

  近两年来电视剧市场风云多变,电视台广告形势的变动又直接影响了各台电视剧的采购,地面频道跨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地进行团购剧,究竟能否成为现实,这还需要强势的带头者和各个地面频道一起来实现。

【责任编辑: 徐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